大热之下,他却认为这个《大圣归来》电影担不起这个票房,他希望自己下一部电影能够真正靠品质让大家达到这种热度。
截至8月26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累计总票房达9.4亿,这部动画片已经打败《功夫熊猫2》,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冠军。同时,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8分,成为国产动画片历史第二高分,仅次于1961年的《大闹天宫》。电影粉丝自称“自来水”,意为“自发组织的免费水军”,为电影推广、宣传、造势。同好者甚至开通了名为“水帘洞大圣自来水公司”的微博,每日转发衍生作品,发布票房统计……
从事动画行业已经近二十年了,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关注度,田晓鹏多少还是有点懵。
从6月28日《大圣归来》举行超前点映起,他开始收到大量私信和评论,“诚惶诚恐”地看了几天,“没敢说话”。7月3日,他发了一条微博感谢观众,转发量迅速攀升至两万。豪气也上来了,7月10日,他又发了一条:“这辈子总想过得轰轰烈烈的,可惜没机会,做动画算是我能找到的最接近的活法儿了!今天到了!……来!享受这他妈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猴子请来的救兵
对田晓鹏来说,《大圣归来》是一部“给儿子的电影”。
“我就是做动画的,怎么还能让儿子去看别的东西呢”——8年前,两岁儿子对着奥特曼看得津津有味的身影,成为了他开始做影片的触发点。如今儿子已经小学四年级了。
电影经历了4年筹备,4年制作,时间跨度太久。
刚开始筹备电影时,田晓鹏所能想到的最好反馈不过是“大家觉得还能看下去,别骂得特别惨”,票房则“没太敢想,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就一千多万吧”。随着电影市场水涨船高,“有声音说能过亿就很不错了,但自己还是没太敢想。”
现在的田晓鹏觉得,“有点儿惭愧。”在不止一次的采访中,他提到自己觉得“片子做得一般”,票房好是搭了“大家对于国产动画感情”的顺风车。他说,早知道大家会这么热情,当时应该再熬得狠点儿。“那时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照着20个小时来就好了。”但《大圣归来》执行制片人金大勇说,这4年来,田晓鹏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他喜欢做这个。”
筹备期间,“没钱,都是随做随想。”田晓鹏每天就在工作室里写本子,画设计。他觉得自己得先做出点儿东西来,让大家看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于是,他对团队宣布项目启动,并称已经得到了融资,而实际上并没有资金。“总要迈出第一步,要鼓励大家,就说我们现在有钱了,终于可以做动画了,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吧。”
这一时期,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积蓄维持工作室的运作,“公司发工资的时候最愁,这么多人等着吃饭。”金大勇回忆。但在田晓鹏看来,其实制作动画就是一场风险很大的,每一步都可能会夭折。这个项目经历了投资人撤资、员工离职等诸多波折。“不确定性特别多,每道坎能不能过去都不知道,不敢想几年之后能不能做出来。”今天回头看,他有点后怕。
“那时候经验不足,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不断地调整。”金大勇说,“渲染一帧画面需要12个小时,长镜头几百帧,推翻了重新渲染的话,特别吓人。”
因为在电影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从事动画行业后期工作的妻子也参与进项目帮忙。“能用的人非常少,几乎每一个人都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她也非常忙”,经常夫妻二人回家的时候儿子已经睡觉了,每天能看到儿子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于是儿子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十分钟小孩儿”。
对于在电影院看惯了烂片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制作诚意和呈现出来的效果已经足以获得认可,一句流传甚广的评论是:“这一次,我们都是猴子请来的救兵。”
做不好不罢休
“石头那么高,江流儿是怎么上去的?”“剪辑上去的。”
“导演对于喊着要给大圣生猴子的粉丝怎么看?”“还好都是灵长类。”
“导演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每天都想放弃,好在我有拖延症一直没实施。”
几场在线访谈中,田晓鹏金句频出,逗乐了一票粉丝,被大家戏称为“段子手”。但在田晓鹏看来,自己“挺闷挺宅的,不太会说话”。他觉得,网上的东西跟现实中是两回事,“这个热闹很快就会过去,现在热点这么多,这个估计一两周就过去了,我不想把自己抬得太高,一下失落了,我还是希望保持这种心态,冷静冷静去干活儿。”
在合伙人刘伟看来,“隐忍谦冲”一词足以形容田晓鹏给人的感觉。他从来不是高调的人,尽管工作室规模已经逐步扩大,但他的工作间仍然是只能摆下一张书桌一把椅子的小隔间。
“他总是把人往好了想,很容易被骗。”刘伟说,田晓鹏不擅长商业,做事的时候总是考虑作品品质比考虑自身利益要多。“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己做外包都要赔钱。”但刘伟觉得,对田晓鹏来说,“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似乎是更为重要的人生命题,“大家跟他在一起都很舒服,这就很好。”
金大勇则认为,田晓鹏最大的特点是工作投入,“做不好不罢休的那种。”很多动画镜头达不到要求,他都亲自参与调整。影片出场有一段皮影戏唱腔,他跑去西安跟几个民间艺人录音到半夜;影片刚上映的时候,还跟了一段衍生品的制作。“他很全面,虽然不是专业编剧,但能认真把故事写好;在技术层面也有自己的能力;审美的角度来讲,他的鉴赏能力也非常高,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品质好,跟他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动画界像一个武林
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结合起来,田晓鹏觉得自己挺幸运,“做动画不受外界限制,惟一能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他认为电影表达的关键在于“气质”,“观众的判断并不是说你的故事、细节多么完美,更多的是一种共鸣,能给他们触动。”斯皮尔伯格和诺兰是他喜欢的导演,他觉得这两个导演对电影本身要承载的东西理解得特别清楚,“他们的表达让观众产生共鸣。”
“国产情怀”这个被影评人频繁提及的词,在田晓鹏看来似乎没那么重要,至少“没必要强调这个”,但他不否认《大圣归来》借了很多中国元素的力。中国动画受日式和美式动漫的影响太深了,他想找到中国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减少这种模仿,所以做电影时会不停地琢磨:“这个桥段如果中国人的话应该怎么做。”
同样是超级英雄,美国是个人英雄主义,日本是武士道精神,而中国呢?“中国应该是‘侠’。”正如他所设计的孙悟空,长得不算很好看,但桀骜不驯,勇敢坚毅有担当,是地道的中国式侠者。
尽管炒作似乎已成为当今电影市场的必要法则,但《大圣归来》还是将大部分费用花在了制作上,只留了很少的宣传预算。“没炒作是因为我心里比较脆弱,怕挨骂呀,”田晓鹏半开玩笑地说。其实他心里认定观众并不容易被鼓动,炒作得再好,“不代表他们看完电影以后心情会很好。”
大热之下,田晓鹏却一直认为这个电影担不起这个票房,他希望自己下一部电影能够真正靠品质让大家达到这种热度。
让他感到高兴的一点是电影成功后来自同行的鼓励。“好多大的动画公司组织包场,大家都在鼓掌,都希望你好。”人家说同行是冤家,可他觉得那些热爱动画行业的人也跟前的从业者一样赤诚,没什么大的改变。“《大圣归来》能给观众和市场一个认识,其实中国动画片是可以给成人看的,希望大家多给创作者一些空间,让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至于同行从业者,优秀的动画制作者大有人在,“动画界其实特别像一个武林,这个圈子不大,但真正的武林高手大家都互相知道。”
从前的我
在动画武林里,田晓鹏还有一个颇为人知的身份:1999年国产大型动画片《西游记》的创作者之一。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公司以外包形式承担了部分剧集的制作,他负责其中4集。这并非想象中的西游情结的萌芽,对于那时的他来说,这部偏低幼龄化的动画只让他觉得,“如果我做,肯定不会这么做。”他想自己创作,“但是没有机会。”
自小就喜欢天文和海洋的他,在考大学的时候觉得天文学难就业,只能现实了一把,学了软件专业。大学期间,朋友拷给他一份3D软件,很快就喜欢上了,“觉着很神奇,所有梦想的东西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在动画里都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终于找到了出口,“动画能把你所有喜欢的东西实现,不用妥协。”
《西游记》之后,他决定自己寻找机会,招募了十几个技术人员,组建了北京十月数码动画工作室。
“创业挺容易,往下走就不容易了。”田晓鹏回忆,“那时候刚毕业不久,雄心万丈,觉得这个行业谁都挡不住我,觉得自己很快就能干出头,但几年后发现,又能怎么样呢?”工作室一开始以承接外包项目为主,技术越来越进步,特效越来越精致,但他始终觉得“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开始觉得片子一个个做很好,往后就还是那个样子。你就是一颗螺丝钉,做的都是命题作文。”
除了心里没有成就感,动画行业市场不景气,观众不买国产动画的账,产品价值无法体现……种种问题也使团队陷入了瓶颈期。“中国这个动画环境,不是简简单单要创作,还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田晓鹏说,自己最坏的打算一度是“退出这行”。他尝试过突围,制作了动画电影样片《TURBOBOY》,导演了电影样片《JungleMaster》,“每一个做的时候都觉得能成,都觉得时机来了”,不过每一次都没能成功,直到《大圣归来》。
多年磨砺,心态几度沉浮,《大圣归来》的成功也带回来了一些东西,“心态又像刚毕业时候了,觉得未来挺好的,有好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应该有机会了。”对他而言,“理想”这个词一度渺茫而遥远,但现在回过头看,觉得又逐渐明朗了。
电影片尾曲《从前的我》由他亲自作词,陈洁仪深情吟唱着:“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带他回来。”好像是这个故事的最好注脚。
“从前的田晓鹏是什么样的?”
“就是现在这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田晓鹏:一个耀眼名人的不凡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