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说,城市本身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改革开放前的康巴什看上去犹如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而今天,康巴什,这座跃动着现代气息的品质之城,正以其勃勃的生机、绰约的风姿款款向我们走来!眼前的康巴什比起数十年前的“土”与“旧”,“洋气”得让人不敢认了。原来的村民也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市民,村民们在转变“身份”的同时,也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从本期起,我们特策划推出两期“岁月变迁 把康巴什的光阴故事说与你听”特别报道,讲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改革开放的故事,集中展示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康巴什的发展变化。敬请关注。
1994年,乔永厚和妻儿在自家的第一辆机动车前
,乔永厚和妻子在自家汽车前
从摩托车到私家车
乔永厚说:“这张老照片是1994年正月照的,那时候哈巴格希还是“乡”,居住的农民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村里有了第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时,每天呆在家里就能听见村头自行车清脆的铃声,还有孩子们追着自行车到处跑的欢笑声。慢慢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开始出现了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如今,随着康巴什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民都转移进了城,生活更加富裕了——我们住上了楼房,这几年儿子女儿也都开上了汽车,平时回家看我们真是方便了很多。遇到周末、假日,孩子们还常领着我和老伴去包头、呼市走亲戚。就是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1985年,贾天宝在格德热格村自家门前
,贾天宝在统筹城乡园区居住的楼前
从土坯房到楼房
贾天宝说:“八十年代,我们住的房子是土打墙、椽结构,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提前进行加固。冬天来临,我们得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上三轮车去100公里外的准旗煤矿拉炭,一个来回得六七个小时。要储存够整个冬天的煤怎么也得拉三四车,回来还得卸在炭房里,全部码好,每天烧火前再一块块打碎。我们拉炭必须要经过一条河,所以非得冬天河面结冰才能去,夏天雨水多,把河槽冲得很不好走。那时候,村里的人吃水也是个难题,家家都得自己想办法找水源打井,没有水源还得开上三轮车去二三里外的地方去拉水。现在好了,我们住进了楼房,房子宽敞明亮不说,就是刮风下雨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房子有点什么问题,一个电话,物业立即上门给咱们解决,再也不用爬高钻低的折腾了;煮饭取暖再不用烧炭,都用天燃气,自来水也通进了家家户户。所有这些花费不多还特别省事儿,日子真是过得是越来越舒心了!”
图/文:王一涵 温雅 李臻昊 任书妍 冯静 杨芳
编辑:王新宁
来源:康巴什区新闻中心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岁月| 把康巴什的光阴故事说给你听(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