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个厂 一座城 一段东北老故事

时间:2020-08-26

这是一个东北老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1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导读:辽宁、吉林、黑龙江……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区如今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当振兴号角又一次吹响,不服输的东北人开始了新一轮奋起。

时值隆冬,央广网记者一路向北,在黑土地上踏雪前行,却与春天不期而遇……

一个厂 一座城 一段东北老故事

70年前,耸入沈城天际的三根大烟囱,是苏永强他们几代人回忆老沈阳挥之不去的故乡印记,那曾见证着东北繁荣的工业时代。

作为沈阳鼓风机集团(以下简称“沈鼓”)在任近19年、任期最长的掌舵人,10年前借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苏永强带领沈鼓,从沈阳重组装备制造业最为集中的老铁西区,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与他们一起迁至于此的,还有老铁西区沈阳机床等其他239家企业,一揽子解决了老工业区存在的诸多难题。

立冬,辽宁沈阳迎来首场瑞雪,而国务院也在同一天正式批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 苏永强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一见面便告诉央广网记者(微信:cnr cnr),“十三五”期间,沈鼓又有40多种新产品、200多项重大科研已经启动,正准备再次借势“春风”,卯足劲头蓄势待发。

雪后的沈城,银装素裹,一座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和国工业摇篮,美不可言。回望历史,中国工业最新的记录在这里诞生,中国最浓重的工业血脉同样在这里流淌。新中国数不清的第一次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随着时代变迁,老铁西区那三根大烟囱的地标全然消失了,一个新的地标已经崛起,就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条宽阔的马路中央,屹立着一座巨型雕塑 —— 红色凤凰肩负着火球昂首冲天。

从16岁做学徒工开始,苏永强在沈鼓干了47年,也在沈城足足生活了47年......作为跨越世纪的国企老厂长,他见证了这里古今往昔的一切变化。

沈鼓1963年更名后的第四任厂长苏永强(左图中右四为青年时的苏永强)

物质匮乏年代 入厂工资仅17块

苏永强长舒了一口气。

47年,无休止的在岗讲话、激烈的市场拼杀、天南地北与客户谈判……就在他卸任沈阳鼓风机集团厂长的这一年,终于画上了句号。

时隔几十年,国家继续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老国企将再次迸发新活力。但老厂长苏永强却忘不了那个光荣与梦想同在、理想与英雄共生的年代,留下的大工业时代之美。

1960年第一台DA3250 透平压缩机、1965年第一台铁道列车式移动变压器、1998年生产最大富气压缩机......在位于沈阳铁西北一中路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内,一本暗黄色封面的巨型书籍以翻开的姿态面向世人,一行行字迹,整整齐齐地记载着新中国成立至今上百个“共和国工业第一” ,当时还叫做“沈阳扇风机厂”的沈鼓,厂名也多次出现在书卷中......

图(左)1958年,沈阳农业机械厂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18马力蒸汽拖拉机。

图(右)1959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C650型车床。

“你们就是‘红色的种子’、‘学生的领袖’、‘革命的接班人’。”1969年12月,铁西区国企在“文革”后第一次招收学徒工。伴随着众人的目光和掌声,在当时沈鼓欢迎新工人的会议上,几句慷慨激昂的话,让150名从沈阳十几所学校中遴选的青年工人着实激动,这当然也包括少年苏永强。但他在刚进厂第一天回家后,却一声不吱,父母问起来还掉了眼泪,嚷嚷着车间味道重,又苦、又脏、又累。

那年,苏永强只有16岁,入厂工资17块;那时,沈鼓的工业总产值不超过3000万;那个年代,东北还处于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统购统销,完全按计划经济方式运行。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确良”面料一票难求的窘迫。苏永强回忆说,那时国家的工业技术落后,如“的确良”等衣料产品都得依靠引进。就连1979年他结婚时,也仅有为婚礼准备的料子服、及平时穿的蓝迪卡两件衣服。

入厂三年后,苏永强的工资也仅有33块钱。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经济基础较薄弱。他说,如果按照现在的运行模式,那时的沈鼓甚至无法解决厂内5000人的吃饭问题。但是,物质上虽然匮乏,可工人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加班费,能够吃得上一顿夜班饭就很满足。他觉得,也许正是因为这劲头,那时的东北才为后来国家的快速发展建立起坚实的工业基础。

时代虽已变迁,但“ 一人获奖 全厂荣耀”的传统没有改变

艰难转型期 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

采访当天上午,沈阳首场意义上的冬雪逐渐停息。苏永强望向窗外,当年震动全国的沈阳铁西下岗浪潮,如今已沦为旧事。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共计达2137万人。而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北三省占25%。

1997年 11月,苏永强成为沈鼓1963年更名后的第四任厂长。现在看来,他也是沈鼓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掌舵人”。

那时有很多人疑惑,在沈阳乃至东北制造业凋零之际,为何沈鼓能够成为“一枝独秀”?苏永强说,这还得感谢周恩来总理去世前订下的百年大计—技术改造。

不同年代的技术革新场面对比图

1975年的中国,种粮是第一要务,化肥紧接着成为紧缺物料。就在那年,国务院决定上马13套大型的化工设备,于是国家将研制大型石化设备离心机的重任交给了沈鼓。毕业于上海交大的沈鼓技术员马将发学成回国后,已是1978年的春天。他拿到了世界一流的大型离心压缩机技术,在不断吸收、消化、创新的基础上,研制出国产化第一台大型尿素装置的国产化离心压缩机......

就这样,对于先进制造与设备的不断创新、引进,使得沈鼓幸运地逃离那场东北工人下岗潮的“劫难”,然而沈鼓创新驱动发展的这一盘“棋局”才刚刚开始......

振兴老工业基地 见证装备制造业历史时刻

过去曾有东北某官员说,日本改造九洲地区用了20年,德国改造鲁尔工业区用了30年,而沈阳市委改造铁西,仅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

2003年,中央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铁西按照“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并举的方针,实施“东搬西建”计划,把企业大规模、整体性地由东边老区搬迁到西边新区。苏永强带着沈鼓,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沈鼓实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异地搬迁改造和组建,

图为厂区的前后变化,然而改变的不仅仅是沈鼓

仅用短短两年零九个月时间,沈鼓完成了40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3000余台新老设备的安装调试,形成了新沈鼓集团三大类产品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协作配套产品工艺流程统一的新格局,从此踏上自身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新征程。

如今走进沈鼓,看到的是明亮的厂房、先进的数控设备。但是,在苏永强的记忆里,沈鼓在他刚进厂时,不过是占地面积加在一起不到15万平的老厂区。

“那时工人的工作、生活也很艰苦。”一碗大米饭、一盆白菜炖粉条,两片白肉,这就是当年杭州二院外籍工程师们来沈鼓做工厂设计时的日常伙食。存放在沈鼓厂史馆内几张黑白老照片,也记录着那时工人在艰苦的车间条件下,热火朝天的干劲儿。不大的车间屋顶,几十条电线“支撑”着本来昏暗的灯源 ,每一张简陋的大桌上,都放着一个装满水的大茶缸,男女工人相向而坐,一张张尺寸大于桌面的设计图纸被女工们仔细雕琢着。

这,就是最初沈鼓引进技术的情景,同样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铁西工厂的运转常态。

车间条件变化

在中国的工业史上,沈鼓曾有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风机技术的空白,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0亿美元。7年前的1月8日,沈鼓首台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运转及性能试验成功,这是中国民族装备制造史上的一次壮举。三套机组的研制以及核心部位的安装,宣告了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国“芯”的诞生。

中国装备制造业史上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样被苏永强见证。他收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发来的贺信:“这标志着我国大型石化装备的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如今,重振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实现积极转型、再次振兴的重中之重。苏永强认为,重振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回归,而是需要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升级。

破解东北困境迷局 振兴大幕再启

如今时隔13年,国家政策再次驰援东北,新一轮东北振兴又一次拉开大幕。2016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倒数,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省更是成为全国唯一半年增速为负的省份。

技术创新如今仍在继续

“我们现在也遇到很大困难,指标也在下滑。”采访中,苏永强直言目前东北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在他看来,重工业转型负担重、民营企业缺失、人才外流的问题是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肩上的“三座大山”。

“现在东北很多大型、特大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像一重,造船、沈鼓……它不是盲目建设的。”苏永强说,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本身就慢,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东北的装备制造业是有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人才基础的,它的产业性质本身就决定其转型必然会‘笨重’些。”苏永强反复强调,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优化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些时间,需要被鼓励。

“在90年代末期,沈鼓也曾出现过低谷,如同绝大多数的国企一样,遭遇中国装备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的衰退时期。”对苏永强来说,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技术、人才,是苏永强给记者的答案。“我们宁愿拿自己的钱去搞研发,也要走技术创新这条路,要干就干到底。”2002年沈鼓产值达6.3亿,2004年产值为15亿,10年后的2012年产值突破130亿。“我们的杀手锏就是技术领先!”苏永强说,沈鼓工业产值不断攀升的背后其实是牢牢地抓住了技术创新的“牛鼻子”。

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听到这里,苏永强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这就是一个环境问题。”他坦言:“完善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这是政府需要做的,也是破解东北经济困境的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苏永强也强调了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南方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转型快,掉头也快。因此,东北更应该注重发展民营企业,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另外,国有企业也应尽快实现转型,重新敲定自身优劣。”

就在不久前,卸任后的苏永强多了另外的一个身份——做了爷爷。孙女的诞生,让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希望……

央广东北经济探访报道组 记者王晶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个厂 一座城 一段东北老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个厂 一座城 一段东北老故事

一个厂 一座城 一段东北老故事

沈鼓,苏永强,中国,沈阳,装备制造业,记者,国家,技术创新,民营企业,改造,转型,全国,厂长,基础,工人,年代,我国,技术,经济,车间,铁西,共和国,历史,工业,新一轮,工资,沈城,西区,升级,发展

2020-08-25 #经典故事

老街讲故事 FM丨一群码头人 一座火锅城

老街讲故事 FM丨一群码头人 一座火锅城

重庆,图片,火锅,网络,码头,火锅店,老重庆,下力,吃火锅,重庆人,老照片,码头上,吃法,菜品,货物,力夫,老码头,两江,东西,九宫格,大锅菜,小店,开埠,方面,石头,花椒,荤菜,辣椒,长江,集市

2011-11-19 #故事阅读

老街讲故事之棒棒军 挑起一个家 担起一座城

老街讲故事之棒棒军 挑起一个家 担起一座城

棒棒,重庆,图片,网络,码头,码头上,山城棒棒军,老重庆,重庆城,货物,城市,城区,市民,身影,竹棒,老照片,街巷,重庆人,发展,区的,玄坛庙,东西,业务,交通,农民,历史,剧中,千百年来,周边,车站

2012-01-20 #长篇故事

招募丨他背着母亲看大戏 却意外感动一座城……你有故事吗?来!

招募丨他背着母亲看大戏 却意外感动一座城……你有故事吗?来!

程英,故事,母亲,节目,山西卫视,老母亲,照片,大戏,家庭,这张照片,公民道德建设,瞧这一家子,大斌,连央视,中一,小元,都会,主人公,一家,事情,全网,家风,家训,数人,市里,年龄,朋友圈,日常生活,来源,社火

2019-04-12 #故事大全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故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情感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故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情感

个人,东西,岁月,生活,在那里,人生,勇气,日子,疼痛,经历,青春,在哪里,一条河,我们的生命,有一座,该怎么,这个世界,天微亮,年年,逢春,二月春风,一江春水,座山,心都,成一,都会,世间,一面镜子,上帝,枯木

2019-07-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恋上一座城作文600字 “虚拟城”

恋上一座城作文600字 “虚拟城”

作文,宠物,版块,一座城,同学们,还可以,便可以,给大家,之城,校园,鱼塘,娱乐,虚拟城,天空之城,文学社,爱上,动态网,地方,城市,宠物中心,帐号,深圳,百草园,经验值,论坛,我的青春,最喜欢,上深,城后,实验一小

2020-08-05 #故事大全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一座城感动全中国。孟祥斌烈士回家感人故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一座城感动全中国。孟祥斌烈士回家感人故事

故事,京剧,片段,卡特,南阳,毛泽东,岁月,亚洲,女婿,家庭,日子,岳父,所有人,故事情节,纪录片,极品,棉被,沙雕,牙医,皮带,老人,绝活,雕像,鬼吹灯,创作,生活,革命,三国故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巫峡棺山

2020-06-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一座城感动全中国。孟祥斌烈士回家感人故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一座城感动全中国。孟祥斌烈士回家感人故事

故事,京剧,片段,卡特,南阳,毛泽东,岁月,亚洲,女婿,家庭,日子,岳父,所有人,故事情节,纪录片,极品,棉被,沙雕,牙医,皮带,老人,绝活,雕像,鬼吹灯,创作,生活,革命,三国故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巫峡棺山

2020-06-1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