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自建期刊详情

时间:2020-09-26

鹅妈妈的故事什么意义

提示:本文共有 280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7 分钟。

编者的话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他的《一切从童年开始》书中写道: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好书的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一个人,只有从小热爱、珍惜和尊重自己祖国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学遗产—那些读也读不尽的好书—他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健全、美好和高尚。

童话是为儿童而写的,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它所创造的“童话世界”以其诗美、神奇、荒诞、怪异、梦幻给孩子们趣味无穷、美妙难言的美感、记忆与享受。童话具有启发和引导儿童思想、陶冶儿童性情、增长儿童知识、丰富儿童生活、发展儿童幻想的功用,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好伙伴。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而文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手段。父母给孩子讲述优秀童话故事,是很好的亲子教育方式。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本期《少儿文摘》收录了有关童话的基本知识、优秀童话鉴赏等方面的文章,便于读者更一步了解童话,热爱童话。同时,我们还特别给家长们推出了两篇亲子共读的文章,愿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莎·拉伊森在致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辞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块魔毯,只不过它藏在你的头脑中。这块魔毯可以带你满世界飞,你坐在家中的椅子上,就能知道好多激动人心的事儿。你可以感受一切,可以看到每件事物的背后,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你足不出户就可以访遍所有国家的人。……要让魔毯从脑中飞出来,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书。

让我们乘着童话的魔毯飞翔吧!

关于童话

(一)童话的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很早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创作中,追根溯源,童话作为早期人类社会的文化产物,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所以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很深的渊源,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和传说都是远古时代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脱胎于神话传说的童话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的幻想存在,童话就必然存在。

(二)童话的发展

童话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头流传阶段。

这个阶段的童话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孕育,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具有鲜明的变异性与地域性特点。

第二个阶段:搜集整理阶段。

这个阶段指把口头流传的民间童话经过搜集、整理、记载、加工,以文字形式汇集成册并加以传播,并且逐渐确立了固定的艺术形态与特征。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有17世纪法国作家夏尔·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以及集大成者19世纪格林兄弟整理的《格林童话》等。

口头流传阶段与搜集整理阶段的童话同属于民间童话,它沉淀着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独立创作阶段。

独立创作阶段指由作家个人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独立的童话创作,并以儿童为主要的读者对象,童话从这里开始,成为了专门的儿童文学体裁。这个阶段也可称为现代童话阶段。

以安徒生1835年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为标志,开启了现代童话创作阶段。安徒生是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家,是第一个对于童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家。儿童的充满生命、充满幻想、充满神秘的美妙的内心世界,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得到了最集中最精确的表现。安徒生之后,人们差不多都是按照他开辟的童话道路继续前进。自此出现了很多的童话大家以及经典的童话作品,比如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斯培《吹牛大王历险记》,科洛迪《木偶奇遇记》,巴里《彼得·潘》,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等。现代童话和民间童话相比较而言,有着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突破了传统童话在结构、主题、叙事方面的固定套路;其次故事中的人物个性突出,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且主人公不再是王子公主,而变为了孩子;再次叙事风格和语言发生了转变,改变了民间童话程式化、公式化的叙述和对话模式,而体现出灵活、生动和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现代童话与其他文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叉和互融,比如童话诗、科学童话等,这些综合文体的出现使得童话的文学样式朝向多元化发展。

(三)童话的基本特征

同为叙事性文学,童话和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豪夫在他的《童话年鉴》中形象地指出:童话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仙女,她是“想象”女王的大公主。安徒生曾把他自己的童话作品解释为“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这一切故事都是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发生的,它们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之中。童话的人物、故事、环境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是幻想的产物。比如《纳尼亚王国》孩子们穿过一个柜门,就可以到另外一个空间即白雪皑皑的纳尼亚王国;《幸运的套鞋》穿上那双幸运的套鞋,就可以到达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代,童话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童话中的人也可以穿越生死界限,人的死而复活是很平常的事情,只要赋予它一个合理的逻辑。童话中从环境到形象到情节,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超越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虚幻想象,所以童话的幻想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

童话的幻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可是它与现实却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艺术形象都产生于现实的基础上,幻想形象亦然。幻想,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反映罢了。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考察,仍可寻出些现实世界的痕迹。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驴皮做的皮鞋后见东西便踢,这荒诞的构思是作者抓住了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特征延伸夸张而得来的幻想情节。

总之,幻想世界产生于现实世界之上,现实世界映照在幻想世界之中。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这一艺术手段去塑造并非实有却具现实意义的形象,对生活作折射的反映,这正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情境常常通过某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夸张、拟人、变形、神化等。

1.夸张

夸张即夸大,言过其词。作为修辞手法,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作为艺术手段,夸张要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其本质特征以及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童话的夸张是一种强烈的、极度的、全方位的夸张。

(1)对于人物和环境的夸张

人物的夸张:

小说和童话的夸张相比较,小说即使运用最夸张的笔调,也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仍离生活很近。而安徒生的《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形象却还不到人的半个拇指大,对人物形象的“小”进行了极致的夸张,并且把这极度夸张后的形象定格了下来。

环境的夸张:

童话里的环境可以极大,也可以极小。比如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对于大人国、小人国的环境夸张。“小人国”的环境中,最大的城市才相当于舞台上的城池布景:公民身高不满六英尺。常人格列佛医生的手掌可供五六个小人在上面跳舞。相反,“大人国”环境中麦子高四十英尺,猫比生活中的公牛还大三倍。格列佛医生可以被“大人国”的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提起来放在衣袋里。

(2)对于情节的夸张

童话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活中的真实,反映生活本质的意义,可以在情节方面进行极度无限的夸张。比如郑渊洁在《皮皮鲁全传》中夸张地描述学生作业之多,每天晚上写的作业,第二天都要用麻袋装了背到学校去,“他的铅笔一支就有一米长。要不然,老换铅笔,多麻烦呀!”、“妈妈给儿子拉了一卡车作业本”等等,以荒诞的夸张反映了对生活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忧虑。童话作家采用夸张式的放大,把生活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强烈的夸张造就了浓烈的童话氛围。夸张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思维方式中本来就带有夸张的特点,有限的知识使他们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面前世界的新奇,他们对事物的把握与想象跟客观现实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强烈的夸张可以使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儿童接受。

2.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无形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也称“人格化”。

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童话借助拟人手法,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甚至一些无形体、无生命的抽象概念,都可成为童话的主人公,让他们具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拟人之所以广泛用于童话创作之中,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也符合儿童的思维要求。因为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有生命的。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孩子们喜欢拟人,也善于拟人。

拟人的童话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某些物的属性,比如猪八戒既具有猪这种动物的好吃懒做的物性,又具有贪小便宜、好色这样的一些人性的特点。

3.神化

神化指运用神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与宝物。

魔法:魔法指童话中超人类童话形象所施展的法术,主要是神魔仙妖,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制造奇迹,他们施展魔法,对童话主人公的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比如《灰姑娘》仙女施展魔法把南瓜变成马车,把小老鼠变成车夫,给灰姑娘变出来好看的衣服与水晶鞋子,仙女的魔法最终使灰姑娘赢得了王子的爱。

魔法本身没有好坏,但掌握魔法的神魔人物有善恶之分。有时神魔人物会对善恶不同的人施展不同的魔法,比如《仙女》,为奖赏善良勤劳的妹妹,让她每说一句话都要吐出一颗宝石或一朵玫瑰花,为惩罚懒惰傲慢的姐姐,让她每说一句话就吐出一只癞蛤蟆或一条毒蛇。

魔法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有时通过咒语、口诀,如芝麻开门,有时通过仙杖、宝物来实施。有时还包含着很复杂离奇的环节。比如《海的女儿》中巫婆为美人鱼熬制将鱼尾变成人腿的药水,用水蛇打成结擦洗药罐,滴入自己胸口的黑血,加入无数秘密材料后,药水不仅形成“奇形怪状的蒸汽”,还“飘出鳄鱼的哭声”,最后的样子却是“非常清亮的水”。如此曲折复杂的魔法,增强了魔法的奇异感,扩充了它的幻想效果。

宝物:童话中经常出现能创造奇迹的宝物,童话中那些常人形象因为获得宝物而拥有奇特的遭际与命运,比如牛郎织女中那张牛皮,田螺姑娘中的田螺。民间童话中经常围绕宝物来结构童话,形成寻宝、得宝、宝物失灵、抢夺宝物等多种类型的故事。宝物的外表虽然平凡无奇,但是它能满足人的愿望,具有意想不到的功能,如《七色花》、《神笔马良》、《野葡萄》中那朵七色花、那支神笔、那串野葡萄,这些宝物都有神奇的功能,能够满足人的美好愿望。

4.变形

变形即形象的异变。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部分变形。如《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成了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中了魔法的王子的变形,二者都属于全部变形;《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用的是部分变形。运用变形可以使故事情节发生奇异的转变,又可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

童话的三种类型

从童话作品中主要角色形象类型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童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但实际上,这三种童话形象往往共存于同一篇童话作品中。

(1)拟人体:人性物性完美结合

在童话家族中,拟人体童话是数目最庞大的一支。所谓拟人,就是将自然界中人类以外的一切事物当做人类一样来描写,不仅是动物,还有植物、山、水、云、石甚至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所有有生命的或者无生命的事物,在童话作家笔下都可以被描写成有生命的、会说人话、有人的思想感情、像人一样行动,也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但是这里有一条规则很重要,是决定任何一个拟人化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拟人化形象必须是“人性”与“物性”的完美结合,即:一方面它会说人话,能像人一样思考,有善良、忠诚、纯洁、胆小、贪婪、凶猛、狡猾、阴险等人类所具有的品性,一方面却依然呈现它作为动物或植物或其他事物原来的外貌、生活习性、举止特点。拟人形象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奇妙的两面性。

比如:

“那个母鸭的孩子都很漂亮,”腿上有一条红布的那个母鸭说,“他们都很漂亮,只有一只是例外。这真是可惜。我希望能把他再孵一次。”

“那可不能,太太,”鸭妈妈回答说,“他不好看,但是他的脾气非常好。他游起水来也不比别人差——我还可以说,游得比别人好呢。我想他会慢慢长得漂亮的,或者到适当的时候,他也可能缩小一点。他在蛋里躺得太久了,因此他的模样有点不太自然。”她说着,同时在他的脖颈上啄了一下,把他的羽毛理了一理。“此外,他还是一只公鸭呢,”她说,“所以关系也不太大。我想他的身体很结实,将来总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引自《丑小鸭》)

在这段文字中,唠唠叨叨的鸭妈妈,多么像人类社会中那些有点婆婆妈妈,但却心地善良、有点溺爱偏袒自己孩子的母亲们!但是这位鸭妈妈,虽然具有人类妈妈的语言和思维,但她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举止依然是一只鸭子,所以她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是“他游起水来也不比别人差——我还可以说,游得比别人好呢”,她爱抚孩子的行为也不像人类一样将孩子搂抱在怀里,而是“在他的脖颈上啄了一下,把他的羽毛理了一理”——这才‘是一只鸭妈妈特有的溺爱孩子的行为举止呢。

(2)常人体:遭遇越离奇越好

常人体童话,顾名思义是以平常人做主人公的童话,但是这个平常人的性格、行为、遭遇等可一点儿都不平常,否则就不是童话了。

常人体童话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常人主人公与超自然人物、超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并在后者的帮助下掌握了某种神奇能力,如《神笔马良》中的穷孩子马良,一天夜里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送给了他一支神笔,使他能画出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来。其二,是常人主人公被放进了一个非常态的时空情景中,遇到了一连串神奇的事情,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小女孩爱丽丝,做梦掉进了一个兔子洞里,于是梦见了许许多多奇妙有趣的事情。其三,常人主人公自己做出了种种离奇夸张的事情,如《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却愚蠢到被骗子骗得赤身裸体上街游行,居然还以为自己穿着美丽的衣服!

如果说,拟人体童话人物形象成功的诀窍在于将“人性”与“物性”完美结合,那么,常人体童话人物形象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其“行为”和“遭遇”是否离奇到令人咋舌乃至拍案叫绝的程度。例如:

有一次,我们包围了土耳其的一座城市,我们的元帅想要了解城内敌人兵力的部署,可是在我们整个军队中,没有一个勇士敢于到敌人后方去侦察。

还要数我最勇敢。

我站在一门大炮跟前,那炮正向土耳其城内开火,等到一颗炮弹从炮口飞出来,我嚯的一下跳到它上面,骑着它向敌人的城市飞去。所有人都欢呼着:

“好呀!好呀!孟豪森男爵!”

我先是心满意足地飞行,可是敌人城市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就大大地担起心来了。

“哦!”我自言自语地说,“你飞进去倒不难,可你怎么从城里出来呢?敌人可不跟你讲客气,他们抓住你这间谍、马上就送你上绞架。不,亲爱的孟豪森,趁现在还不晚,赶紧回去吧。”

正在这时,敌人从城里射出的一颗炮弹从我身边飞过,我不再迟疑,一跳就跳到那颗炮弹上,往回飞去了。

当然,我飞在空中时,已经看到了城内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我把最精确的情报,报告给了我们的元帅。

(引自《吹牛大王历险记》)

(3)超人体:童年的英雄梦

超人是什么?超人既不是平常人,也不是拟人化的动植物等,而是指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具备刨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这类形象往往拥有神秘的法术或超人的能力,神通广大,能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特别令儿童读者喜爱和向往,譬如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中的孙悟空,凭借一支金箍棒、两脚筋斗云,上天入海,踢天打仙;一双火眼金睛、摇身七十二变,无论玉皇大帝、东海龙王,还是牛魔王、白骨精,通通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应该说,孙悟空已属超人体童话人物形象之极品,一代又一代儿童无不倾倒在他的虎皮裙下。

超人体形象也分三类:第一类是貌似常人却拥有超人力量,如:《彼得·潘》中那个永远定格在十一岁的会飞的男孩彼得·潘,《小王子》中那位住在只有一个人的星球上的小王子,《小飞人卡尔松》中那个肚子上有个按钮、背上有个螺旋桨的胖乎乎的小飞人,《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中张开雨伞乘着西风从天而降的玛丽阿姨等。第二类是非人类形象而拥有超人力量,如民间童话中的小精灵、巫师、妖怪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有魔力的金鱼,《海的女儿》中人身鱼尾、拥有三百年寿命的小人鱼,中国的孙悟空乃至现代科学童话中的机器人等都属于这类形象。第三类是宝物形象,如宝葫芦、七色花、神灯、魔镜、飞毯等。有的宝物形象不仅有魔力,甚至还有思想,有性格,能说话。

童话与其他幻想类文学体裁的区别

(1)童话与寓言的异同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角色。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寓言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小故事,一般篇幅短小、结构单纯、故事简单、语言朴素简练,通篇构成一个比喻,例如,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就是说,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找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相较之于寓言,童话的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复杂,故事情节曲折,幻想更加丰富,人物形象刻画比较细致,通篇不可能构成一个比喻。譬如美国的长篇童话《绿野仙踪》,描写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小姑娘多萝西与稻草人、胆小的狮子、铁皮人等在幻想世界“奥兹国”的历险,战胜邪恶的西方女巫,实现了每个人埋藏在内心的愿望。作品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幻想人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童话与幻想小说的异同

近年来幻想小说常常被人作为童话的“异己”提出讨论,比起童话与寓言的关系,童话与幻想小说更加难分难舍,比如,它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幻想,都是从头至尾讲述一个在幻想世界中发生的乌托邦故事,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角色,都有丰富离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幻想小说引入了小说的创作技巧和元素,有史诗般宏大得多、错综复杂得多的故事情节,有结构更为完整丰富的幻想世界内景,有更细腻复杂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有更广阔深刻的社会哲理内涵,总之幻想小说无论在创作技巧上还是审美层次上都是对传统童话的拓展。譬如在《指环王》中,仅人物就涉及七大类(神、魔、使徒、精灵、矮人、人类、霍比特人),每一类又有若干个主要人物;而故事情节,由如此之多复杂的部落和王国之间的征战、阴谋、劫掠……构成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其实,童话与幻想小说就是同一种文学体裁中适合不同年龄层次读者阅读欣赏的作品,童话主要适合于幼儿和儿童欣赏,幻想小说则更适宜于青少年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阅读。

童话的要素

琳琅满目的世界童话,是各国童话作家们努力创新的结果。但是创新努力万变不离其宗,脱不开这样三个要素:

(一)年龄偏低的儿童是它的读者对象

这个“年龄偏低”是指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和小学以下年龄段的儿童。这是对童话阅读对象的定位。绝妙好童话固然是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即我们常说的8至80岁的人都乐于阅读,但是首先要赢得年龄偏低的儿童的青睐。这是童话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别幻想文学的第一条分水岭。

(二)让年龄偏低的儿童迷恋的故事

故事是抒情诗以外的一个文学大范畴,不是只有童话文体在强调故事。诗化的童话可以以诗情画意顶替部分对故事的要求,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故事性则不嫌其强,越新越奇越美越好,甚至让孩子瞠目,倒或许是童话故事精彩的一个表征。

(三)年龄偏低的儿童乐于进入的超验幻想世界

对童话来说,这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要素。超验的幻想世界也不为童话文学所独具,所以还必须同“年龄偏低的儿童”这个读者对象要素联系和结合起来,对“超验幻想世界”提出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要求,强调能抓住儿童的心,能勾住儿童的魂,让儿童不知不觉在幻象世界中受到各种美的陶冶、开启创新想象的心智。

童话的特质

(一)纯真

纯真是童话精神。它的内涵是对人生、对世界纯真的愿望、纯真的关切、纯真的同情。“童话的发源地是每个人的‘纯真的心境’”,“每个现代人如果能够稍稍摆脱生活里的‘现实’,追求生活里较有永恒性的‘真实’,那么,‘纯真的心境’就会出现,童话也就在他心里诞生。”(台北林良:《一个纯真的世界》)童话是悬在庸烦生活暗淡云团后面的金色太阳,它等待着葆有天真的、时时怀有善心的人去接受照耀。

(二)诗意

童话把生活中和心灵中的近乎诗的那部分抽引出来,用超越现实的想象构筑成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着超越时代浪潮的、超越国家疆界的、超越阶级利益的对一切真挚东西的同情和向往,而不被尘俗事务纠缠的孩子正是特别富于这种诗意情怀的人类群体。所以,诗意情怀是合格童话作家的一个标志。这种“诗意”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既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艺术。

(三)荒诞

纯真和诗意并不为童话所独具,而为孩子所乐于接受的荒诞则是建构童话的基本要素,是童话文学本质性的艺术内涵。它之于童话文学,犹如血液之于人体一样的不可或缺。童话首先必须具有荒诞的美学品格。荒诞是作家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大幅度地变异生活,以取得离奇古怪、玄妙无比的形式。童话的荒诞如果出色,就会产生新的童话美。出色的荒诞之所以能成为童话的美质,就因为它给童话带来全新的面貌,带来神妙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惊喜、以美的享受。

那么,什么样的荒诞才算得是出色的呢?出色的荒诞总是表现为:荒诞得出奇,荒诞得真实,荒诞得新鲜,荒诞得幽默,荒诞得美丽。荒诞得幽默是特别需要加以强调的。幽默性的隔壁住着喜剧性。喜剧是把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拉开,幽默则帮助荒诞将两者的距离拉得更有艺术趣味、更具可看性,使人们从心理上和感情上确认这种距离是营造美的需要。

童话的价值

童话的功用

(一)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童话能将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拟人化变成各种有语言行动和思想性格的人物。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儿童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这种富于幻想的童话故事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且,童话中的拟人手法也特别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他们总能把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想象成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人。通常,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幻想则是创造的开端。童话故事所营造的奇妙氛围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增加儿童的快乐感受。与此同时,儿童除了喜欢听故事,还喜欢给别的儿童讲他们所喜欢的故事,而且通常讲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不管是在思维水平还是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讲故事时,他们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对他们语言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儿童的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而童话故事通过其拟人手法,向儿童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开阔了儿童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童话能把很多复杂的知识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能吸引儿童,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儿童通过欣赏童话,能够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初步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能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标准,促进其社会知识的增长。

(四)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少儿童都表现出自私、缺乏爱心等行为,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童话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绪往往是愉快而积极的。童话还能帮助儿童疏导消极情绪,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心里的一些迷惑,而童话故事则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

(五)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构成的统一体。美感可以帮助人们以美与丑的这种标准去赞扬相应美好的事物或蔑视粗鄙的行为。童话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情景使儿童在欣赏的时候感到温暖、宁静,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唤醒他们爱美的天性,并且对将来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故事当中那些奇妙的构思、美丽的人物和情景不仅能使儿童沐浴美妙,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促进儿童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孩子应该阅读童话故事

——卡什丹教授如是说

自小父母在喂我们喝牛奶、追我们吃饭的同时,也一并将灰姑娘飞上枝头做凤凰,王子掀开玻璃棺材看到白雪公主,一吻使之苏醒的华美动人的故事吹进我们耳中。长大之后,我们对下一代也如法炮制,继续将《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故事说与孩子。

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当然不能错过童话故事,诚如儿童文学评论家泽娜 萨瑟兰所言:童话故事几乎涵盖了孩子在其他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触及的叙事特质,例如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着主角的行动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入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此外,童话故事的情节架构通常具有一定模式,富含韵律与重复性,吸引儿童读者的聆听或阅读兴趣,且便于孩子理解、记忆或重述;而童话故事尾声邪不胜正或以弱制强的明确结局,往往也吻合孩子心中刚发展出来的正义与善恶概念,因此能带给孩子极大的满足感;当然,童话故事当中几乎不能缺少的魔法元素,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无限魅力!

心理学家也同样肯定童话故事之于孩子的重要性与价值,《女巫一定得死》的作者谢尔登·卡什丹教授便是一例。他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将童话视为“童年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卡什丹教授归纳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触及的主题内涵,认为不外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等七项,他将之统称为“童年的七宗罪”;作者认为: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是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或抑制,而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就在阅读童话的过程当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童话的心理学价值

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现代快节奏的竞争社会的儿童,实际上也处于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重负之中,他们同样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因此,儿童读者实际上常常需要借助文学阅读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焦虑,释放郁积的情感。

童话作品往往通过神奇、夸张、诙谐的故事讲述,最直率地道出了当代孩子们的困惑、委屈、苦恼和不平,最充分地表达了孩子们的智慧、愿望、幻想和欢乐。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往往可以在阅读类似童话时得到满足和补偿;他们在生活中郁积的情感,也可以由此得到疏导和释放。

童话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在儿童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中曾得到有效应用。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98年安徒生奖获得者凯瑟琳·佩德森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谈起一件真实的事情:

几周之前,我收到过一封信,那个写信的男人多年来一直在一家医院里负责照管情感紊乱的孩子。基姆·史密斯(注:写信的人)告诉我说,他曾给他的一个病人朗读我的书《通往特雷西亚的桥》。读到莱斯利伯基死去的那一章,那男孩开始哭泣。这让史密斯先生吃了一惊。在那之前,埃迪(注:小病人的名字)要么拒绝表达自己的感情,要么假借别人来表达。史密斯先生停止了朗读,不想继续让这个小病人沮丧下去。可埃迪却坚持让他读下去。“那天晚上,”史密斯先生写道,“我们一起读完了这本书,我们两个人都背靠墙坐在他的床上,脚耷拉在褥垫边上,热泪盈眶。”史密斯不知道的是,那之前埃迪的一个好朋友刚刚死于一场事故,正不知道失去朋友怎么办。

(引自黑马译《长满书的大树》)

《通往特雷西亚的桥》这本童话打开了小病人埃迪因情感受重创而紧闭的心扉,从那时起,小埃迪在医生的帮助下,写出了他一直无法表述的内心波澜,心灵慢慢得到康复。

童话欣赏

童话欣赏 格林童话

汤素兰

我的书架上有多个版本的《格林童话》,但我最喜欢的版本还是最初拥有的那个——198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魏以新先生翻译的版本,而且这个版本,又是魏先生根据他自己1934年曾在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版本校订的。这个版本收录“儿童与家庭的故事”200篇、儿童的宗教传说10篇,共计210篇。

在《格林童话全集》的210篇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不来梅镇的音乐家》和《稻草、煤炭和豆子》这两篇。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篇故事完全不能代表《格林童话》的风格,但它的诙谐、幽默,智慧、乐观,却体现了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民间童话的精神。

一个贫穷的老太太摘了一碗豆子放进罐子里去煮的时候,一颗豆子跳了出来,为了让炉子烧得更旺,老太太添了一把稻草,其中有一根稻草和一块燃烧的煤炭从炉子里溜了出来,于是,稻草、煤炭和豆子决定一起去寻找新生活。它们在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为了过河,稻草把自己横在河上当桥,急性子的煤炭第一个走上这座稻草桥,当它走到桥中央的时候,它看到桥下湍急的水流害怕了,停住不动,于是,稻草被烧断了,煤炭也掉进河里淹死了。站在岸边的豆子看到这一切,觉得特别好笑,结果把自己的肚皮笑破了。一个好心的裁缝救了豆子,他用一根线把豆子的肚子缝了起来,因为裁缝当时用的是黑线,所以,从此以后,所有的豆子都有一条黑缝。这就是《稻草、煤炭和豆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从类型上来说,是“原来如此”的故事,讲的是万事万物的由来,这一类的故事在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都有,但《格林童话》中这个故事讲得特别简洁,特别好玩,而且“物性”的特点很突出。

《不来梅镇的音乐家》讲的是四只年纪老迈的动物——驴子、看门狗、猫和公鸡如何逃出被人宰杀的命运,去寻找新生活的故事。这四个聪明的老家伙不能为人类服务以后,不愿意坐以待毙,它们结伴到不来梅镇上去当音乐家。走到半路上,天黑了,它们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座强盗聚集的屋子,于是,它们团结一心,狗爬到驴背上、猫爬到狗肩上、公鸡站到猫的头顶上,它们装扮成一个谁也没有见过的大怪物,赶跑了强盗,获得了财富,从此不再替人类当牛作马,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故事中洋溢的乐观精神。年老体衰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却是自由的开始;生命的奇迹不是由魔法创造的,而是由智慧创造的。

《格林童话》是民间童话的集大成者,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格林童话》进行过研究,恩格斯在一篇论德国文学的文章里,也曾谈到《格林童话》:

“自从我熟悉德国北部草原之后,我才真正地懂得了格林童话。几乎在所有的这些童话里都可以看出它们产生在这种地方的痕迹,这地方一到夜晚就看不见人的生活;而人民幻想所创造的那些令人畏惧的无定形的作品就在这地方孕育出来……在这里每一个闪电的夜——亮晃晃的闪电的夜——像伯劳所说的,都用雷霆的语言重复着这秘密的消息。”

民间童话来自民间,它是人类的全息影像,它的DNA包含了我们人类自身的秘密。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棱面,它复杂的反光等待着我们的解读。你不一定能懂得它,但它一定能把你照亮。

童话欣赏 安徒生童话

陈晖

丹麦19世纪著名作家安徒生(1805 1875)共创作了168篇童话。他的最有影响的作品包括《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坚定的锡兵》《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十多篇。

安徒生童话的内容十分丰富。他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作品讴歌了真善美,表现了人类对爱、对光明和幸福的憧憬和追求,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等童话,则揭露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下层贫苦民众的同情,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在《皇帝的新装》《牧猪人》《笨汉汉斯》等篇中,安徒生用诙谐的笔法嘲笑和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和庸俗。《海蟒》《亚麻》《跳蚤和教授》等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成就。

优美、抒情、富于哲理和诗意是安徒生童话的总体艺术特征,这些特征贯穿于他的全部童话创作之中,在幻想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各个层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是安徒生童话风格和艺术成就之所在。《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作品,是充分反映安徒生童话艺术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安徒生童话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之前,童话基本上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至多经过作家的整理和加工。安徒生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和才能,将诗性和文学性注入幻想故事,进行自觉的、自由的个人创作,完成了童话从民间到文学的转变和飞跃,使童话得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体裁和样式进入文学的殿堂,并成为儿童文学核心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安徒生努力将现实生活引入童话,扩大童话题材领域、拓展童话的幻想空间,这为文学童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徒生最早明确将儿童设定为童话的读者,但他同样强调他的作品也是写给孩子们的父母、大人们看的,“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们还可以领略那里面的深意”。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复杂感受和体悟,宗教信仰及孤独的感情生活,悲观性格和敏感忧郁的精神气质,也都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留下印记,使得他的一部分作品具有成人化的倾向,更适合年龄更大的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欣赏。

安徒生童话是文学童话的奠基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经典之作,它所具有的不朽的思想艺术价值,使它在世界各地流传至今。丹麦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指出,安徒生童话“属于我们曾经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辨认过而我们今天依然在阅读的那一类书籍”,而苏联儿童文学研究者叶甫盖尼·勃兰蒂斯则这样精辟地概括安徒生童话:“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非常迷人的故事情节是与高尚的道德题旨相统一的,天真烂漫是与深邃的生活智慧相交织的,真切的现实性是与充满灵感的诗的构思相渗透的,宽柔的幽默是与含蓄的揶揄、尖刻的嘲讽相融合的。游乐与严肃、逗趣与幽怨、平凡与奇异的惊人和谐的糅杂,构成了安徒生奇妙难于尽言的风格特征。”

安徒生童话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童话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童话风格被许多作家继承,直到现在,古典而浪漫的“抒情派”童话作品仍在各国童话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童话欣赏 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梅子涵

这是安徒生写的一个故事。它发生在老头子和老太婆之间,老头子是老太婆的丈夫,老太婆是老头子的妻子。

故事是写老头子到镇上去卖马。老太婆说:“今天镇上是集市日,你骑着它到城里去,把这匹马卖点钱来,或者交换一点什么好东西,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快到集市上去吧。”

接着老太婆还为老头子打扮了一下,同时在老头子的嘴上接了一个吻,做事总不会错的老头子就骑着马儿走了。

老头子先是用马儿换了一头牛,他想,牛能产出牛奶这是一件合算的事。

他又用牛换了一头长得健壮、毛也很好的羊,他换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羊在冬天的时候可以和他们一起待在屋子里。

羊换成鹅同样是不费吹灰之力,他用羊换鹅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可以把它放在自家的小池子里。

然后是鹅换鸡,鸡再进一步换烂苹果。在鸡换成烂苹果的时候,有两个英国人跟老头子打赌,他们说他把一匹马换成了一袋子烂苹果,回到家里,老太婆要是不结结实实把他打一顿那才叫怪。可老头子说不可能,他只可能得到一个吻,而不是什么一顿痛打,因为他的老太婆会说,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老头子拎着一袋烂苹果回到了家里。

他向老太婆详细叙述了交换的过程。他每叙述一个交换,老太婆就夸奖他做得对,做得好,真是想得非常周到,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想法。等到老太婆听到最后换成一袋烂苹果了,她干脆就在他的嘴上接了一个响亮的吻。

两个英国人是跟着老头子一起回家的,看到了这个情景。他们说,他们真愿意看到这幅情景,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事情本身就值钱。

老头子每一件事都做错了,老太婆不是呆瓜,不会看不出来,但是她既然爱自己的丈夫,那么欣赏自己丈夫的浪漫,原谅他的不会算计也就理所当然。说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是一个和睦相处的策略。视而不见,宽容一点无关紧要的错误,有的时候是最聪明的。老太婆太聪明了。

那两个英国人打过赌,如果老头子没有被痛打,而是被吻了,他们将付给老头子一百一十二镑金子。他们信守诺言,给了老头子。

安徒生写道:“是的,如果一个妻子相信丈夫是世上最聪明的人,承认他所做的事总是对的,她一定会得到好处。”

“好处”自然不只是指一百一十二镑金子,一百一十二镑金子也只是一种象征,“好处”的含义是广泛的。

童话欣赏 《柳林风声》

萧萍

这部书对我来说是重要而奇特的,我每年都要花时间读读它,有时候是一段,有时候是整本的温习。这是和一本书的友谊。有些书就是这样,它们渗透在你的生命中,用美好和温暖陪伴和照耀你。

我很喜欢在冬天的时候读,我会想起獾先生。想起他住的那个地下室,他穿着拖鞋举着蜡烛温和地走在前面。那是个多么诱人的地方啊,去坐在摇椅上烤火闲聊,丰富得让每个人的肚皮都鼓起来的晚餐,还有半是卧室半是储藏室的房间,干净的熏衣草气味的小床……不用说,那便是幸福本身。

如果是春天读呢,我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心里滋长——看看第一页上的“河岸”两个字,就足够你有一种漂流的冲动,就像那个大扫除到一半就逃跑的鼹鼠——春天了,“一切看上去好得叫人不相信”,每次读的时候,我都觉得河流的流淌都是香的。那些快活的、生气勃勃的气息就顺着河水和阳光泛上来,让你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丰饶。

我喜欢里面的每个角色,包括那只著名的癞蛤蟆。它是那么的可爱狡黠,充满纯真和诡计,每当我想起它扮演一个洗衣妇人逃出监禁,我都忍俊不禁。我长时间地注视那些插图,真是爱不释手。

有时候我真有些幻觉,觉得这些动物如此鲜活灵动,从来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它们总是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和你保持着温暖而微妙的联系。

最好的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它们就住在你的心灵花园和城堡里,和你一起成长,带给你安宁,并从中领悟到宽容与和谐,那一份对世界的善意和温存。

童话欣赏—长袜子皮皮

汤素兰

皮皮是一个来自瑞典的小姑娘。她一个人孤零零住在瑞典一个叫威勒库拉庄的小房子里。有两个小朋友跟她一起玩,一个是男孩子,叫杜米,一个是女孩子,叫阿妮卡,他们是邻居家的孩子,整洁,听话,按时上学,按时就寝,跟皮皮完全两样。皮皮有一匹马、一只猴子和一整箱金币,她虽然只有九岁,但力气很大,全世界没有一位警察能比得上她。

皮皮的妈妈去世了,她不悲伤,因为她相信妈妈变成了天使,从天上的一个小洞里往下看她;她的爸爸是一个船长,后来被风暴吹到海里去了,但皮皮相信爸爸也没有死,而是在某个遥远的荒岛上头戴金王冠,做黑人的国王,如此一来,皮皮理所当然就是黑人公主了。

皮皮长得不漂亮,红头发,雀斑脸,两根小辫子翘着,长腿上穿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两只皮鞋比脚还长一倍。

这个童话人物是瑞典童话作家林格伦创造的,她后来还创作了小飞人卡尔松、淘气泡艾米尔等著名的童话人物,但长袜子皮皮始终是最吸引人、最受欢迎的。《长袜子皮皮》的第一部出版于1945年,1946年和1948年,林格伦又分别写了第二部和第三部。虽然时间过了60年,今天我们读来,皮皮依然是那样鲜活,那样令人难忘。

皮皮的生活环境看上去和一般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她的玩伴也是普通的孩子,但她独自居住、她的大力气和一箱子金币,她的爱撒谎、好吹牛的天性,让皮皮的现实生活故事不时跳到童话的幻想国度里纵情驰骋,现实的生活逻辑和荒诞的童话情境相结合,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全然没有讨厌的说教的童话。自始至终就是为了张扬幻想,让孩子们挣脱身心的束缚,尽情挥洒狂野的天性。让孩子们的生命力蓬勃向上,让阅读它的孩子感到放松、快乐。也正因为荒诞不经的想象和全无说教的意味,使这部作品得以跨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

这部童话当初出版的时候,有很多大人担心作品会纵容孩子的坏习惯,助长他们的叛逆。因为皮皮这个形象与传统儿童的形象差距太大了。皮皮远远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时间证明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长袜子皮皮》被译成了40多种语言,世界各地有许多读着长袜子皮皮长大的孩子,最终并没有变得无法无天。

有人说,皮皮是现实生活中儿童被压抑的狂野幻想的化身,代表着儿童对自主、自由、力量、快乐的梦想。在现实中,我们无法给予儿童绝对的自由,但在故事中可以。我想这就是皮皮这个永不长大的野丫头永远受欢迎的原因。

《长袜子皮皮》片段:

“你的妈妈和爸爸不住在这里吗?”

“一个也不住。”皮皮高兴地说。

“那么晚上谁叫你上床什么的?”安妮卡问。

“我自己叫,”皮皮说,“我第一回叫的时候很客气。如果我不听,我再叫一次,不过凶多了。如果我还是不听,那就打屁股,没错!”她的话汤米和安妮卡不怎么听得懂,不过他们想这也许是个好办法。汤米、安妮卡跟着皮皮来到厨房,皮皮大叫:“这就来烤饼!这就来做饼!这就来煎饼!”

她说着拿出三个蛋,往空中一扔。一个蛋落到她头顶上,碎了。蛋黄淌下来,流到了她的眼睛上。另外两个蛋她正好用碗接住,蛋在碗里碎了。“我一直听说蛋黄对头发有好处,”皮皮擦着眼睛说,“你可以眼看着头发嗞嗞地猛长!在巴西,人人用鸡蛋擦头发。那儿看不到一个秃头。就有一回,一个老头太怪了,他把蛋拿来吃却不拿来擦头发。结果他成了个秃头。他一上街,交通都堵塞了,人们只好叫警察。”

童话欣赏——《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

李学斌

儿童的情绪管理是需要培养的。幼儿对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常常以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缺乏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因此很多幼儿文学作品还担负着教会幼儿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任务。张秋生的《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吵架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态,吵架之后怎样处理,在幼儿眼里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田鼠和鼹鼠是好朋友,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吵得谁也不理谁。虽然他们吵架的时候说了,谁再上谁的家,谁就是树叶上的小虫子。但最终两个好朋友决定,即使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这篇童话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思路、好方法,更让幼儿明白好朋友之间应该是可以沟通和容易沟通的。这样的小故事因为贴近幼儿生活,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充满童趣的情节表现了幼儿关心的问题,因而很容易被幼儿接受。

原文欣赏:

一只田鼠和一只鼹鼠闹翻了。他俩本来是好朋友,又是近邻,却为了一丁点儿的小事,吵得谁也不理谁了。

可没隔多久,他们就憋得浑身难受了。小田鼠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他想讲给鼹鼠听了,鼹鼠呢,他刚学了一首好听的歌,也想唱给田鼠听。

糟糕的是他们吵架时说过,谁再上谁的家,谁就是树叶上的小虫子。

他们都不想当虫子。最后还是鼹鼠憋不住了,他给田鼠打了个电话:“小田鼠,我们和好吧,我们可以谈判!”

“和好?可以啊!”小田鼠说,“你上我家来谈判吧。”

“不。”小鼹鼠想起他们吵架时说过的话,“还是你上我家来谈判吧!”

他俩谁也不肯让步,最后还是鼹鼠聪明,他说:“咱们选一个离两家一样远的地方,好吗?”

田鼠说:“行,让我算算选什么地方好?”

田鼠挂了电话,开始算了起来,田鼠离鼹鼠家是二十米,小田鼠算了三遍,也没算出二十米的一半是多少。

他只好给鼹鼠打个电话:“请问,你家有计算器吗?我碰到了一点儿难题。”

鼹鼠说:“有啊,我可以借给你。”

田鼠赶快挂了电活,跑到小鼹鼠家里,向他借来了电子计算器。他到家一按按钮就算出来了,他们两家的中间,是在十米远的地方。田鼠马上打电话告诉小鼹鼠,在离他家十米远的地方谈判。

十米的地方在哪儿呢?小鼹鼠想,应该用尺量一量。可是,家里没有卷尺啊。他立刻打电话给田鼠:“喂,小田鼠,你家有卷尺吗?”

“有啊,你来拿吧!”小田鼠说。

小鼹鼠飞快地跑到田鼠家,拿来了卷尺,他从门前量起,十米,正巧在一棵老榆树底下。

第二天,鼹鼠和田鼠一早来到了离家10米远的老榆树下。

谈判前,田鼠还了计算器,说:“谢谢你!”

小鼹鼠还了卷尺,说:“谢谢你!”

他俩忽然笑了起来:“谈什么判呢?我们不是都串过门了吗?”

小田鼠和小鼹鼠拥抱在一起,唱起歌来:

两个好朋友,

难分又难离。

就是变成小虫子,

也要在一起。

童话欣赏—《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陈晖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是挪威儿童文学作家艾格纳的作品,主要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创作。作者通过描述豆蔻镇三个强盗被居民的真情感化,弃恶从善、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故事,力图以此培养儿童宽容心和爱心。作品着力渲染小镇生活的宁静祥和、温情美好,强盗并没有杀人放火的凶残行径,他们养着大狮子为自己壮胆,饿了偷窃面包、香肠,寂寞了偷开电车玩,太脏太乱就偷在睡梦中的能干的主妇到强盗窝为他们料理家务……作者还特别夸张地表现强盗们的好吃懒做、不爱清洁、不讲卫生,似乎有意在轻松玩笑的气氛中,针对儿童常见的缺点进行幽默的告诫和提醒。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作品并没有神奇怪异的幻想情节,主要通过夸张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将日常生活游戏化、社会生活儿童化,烘托出童话的色彩和氛围,这样既有浓郁的儿童情趣,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引入小镇各种各样的机构与场所,比如公园、杂货店、气象塔、警察局、电车,安排了警察、理发师、售票员、店主、小贩等各行各业的人物出场,既能让儿童在情境体验中进行社会化学习,又能适应和满足孩子角色扮演的心理愿望。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夏季游园会、生日庆祝会等活动场面,世界各国的儿童读者还可以从中领略到挪威的风土人情、小镇民众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调,感受北欧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当三个强盗再一次到香肠店偷窃的时候,遭到了香肠店老板、面包师和杂货店老板的伏击,里面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

“你们投不投降?”杂货店老板问。

强盗们考虑了一会儿。

“我们投降吗?”贾斯佩说。

“假如你们再给我三块姜糖面包,我们就投降。”乐纳丹问。

童话阅读

相信童话

梅子涵(儿童文学家,儿童阅读推广人)

这里不是幼儿园教室,也不是小学课堂,而是大学的阶梯教室。我们在这里讲“童话”这样一个话题,有这么多的成年人来听,还有这么多的男生女生,这些未来的爸爸、未来的妈妈,未来还会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由地觉得社会真的进步了,浪漫的人多了,童年更有位置了。

童话是真实的

有一首歌叫《童话》,是这么唱的:“忘了有多久/再没有听到你/对我说你最爱的故事/我想了很久/我开始慌了/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

歌里说“童话都是骗人的”,而我今天要讲的话题是:相信童话,童话是真实的。

今天的中国人,很多成年人,乃至儿童,都不相信童话。

有的成年人对我说,“我从儿子7岁开始就不给他看童话了,7岁以后走上的是一条现实的路,看童话,会受骗的。”

有的小学生,我跟他们讲儿童文学阅读时,他们很认真地举手提问:“你让我们看童话,我们以后怎么进入现实里去呢?看了童话,我们会不会受骗?”……

我总是和他们说,童话是真的,要相信童话,童话只会让你活得更真实。

相信童话,这本身就成为一个人的格调;相信童话,这本身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气息,成为他们的房子、马路……没有童话,是没有格调的,不相信童话,不会有优雅和诗意。

童话分明是想象的故事,怎么是真实的呢?我说,它的美妙是真实的,美妙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它的诗意是真实的,诗意和情感在我们灵魂里产生的回响是真实的;它的哲学是真实的,哲学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一生成长的方向和影响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温暖和善良是真实的……

“小红帽”流传了三百年

因为它真实,所以会流传;因为它真实,明明看上去是假的“小红帽”的故事,就流传了三百年。那不是假的吗?一个女孩子,被狼吃掉了,猎人把狼肚子破开来,她又活生生地出来了。可它的提醒很真实。小红帽送蛋糕和葡萄酒给祖母,妈妈叮咛得很清楚,顺着路往前走,不要走到路的外面去,可是小红帽忘记了妈妈的叮咛,听信了狼的引诱,去看美丽的花儿了,去听鸟儿动听的叫,让狼先到了祖母的家里,结果吃掉了祖母再装扮祖母,又把小红帽吞下。美丽的花儿固然值得看,动听的鸟叫也应该听,可是行走的道、成长的路,又的确要相信经验的提醒,要一心一意,不能东张西望,妈妈的叮咛是特定的语境里的真理,非要违背,那来临的是灾难和黑暗。

相比较,母鸡萝丝合乎“走路”的规矩。《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有名的图画书。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时,狐狸就已经跟在她后面。但是她专注地往前走,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童话里的走路、散步,正是成长的路途。不东张西望,按照计划走,狐狸跟在后面也没有机会。

童话反映人生哲学

安徒生的童话虽是想像,但他的哲学是真实和深刻的。丑小鸭,如果忍受忍受再忍受,最后就是一只丑老鸭。忍受不了,翻墙而去,一路颠簸,来到湖上,终于成为一只天鹅。天鹅的故事不止是它来自天鹅的蛋,还来自小鸭子的越过栅栏而去。

这样的故事的哲学,对真实的人生是有用的。安徒生的时代我们没有经历过,可是对那个时代的描述倒是特别令我们想念。那个时代的人相信童话,这种相信,造就了安徒生。

安徒生在河边玩,在桥头洗衣服的女人说,你知道吗?我们这条河很远的对面,有个古老的东方帝国,那儿有穿着漂亮的衣服的皇帝,有漂亮的王子。安徒生相信女人的话,老想着有一天,从河的对面,走来漂亮的东方王子……这种对美好传说的向往,促使安徒生写了那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夜莺》。《夜莺》写出来以后,多少人喜欢啊!最喜欢的是谁?是丹麦的国王。他三次邀请安徒生到他家去朗读《夜莺》,因为这个故事给了国王感动。这种感动是真实的。

童话是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在讲述着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是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已经想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的感情。

我们想到、我们经历过的,它让我们重温;我们没有想到、没有经历过的,它给我们启发。无论是重温还是启发,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荒诞的其实是那么普遍

有的童话,看上去荒诞,其实讲的是普遍真理。比如我们来看这个《公主四点会来》。

这是一个体面的男人,未婚。他背着照相机来到动物园,经过凶猛的狮子笼前,他没有停下来,经过可爱的长颈鹿笼前,他也没有停下来,经过美丽的小鸟笼前,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最后他在一只丑陋的土狼面前停下来了。这只土狼乱乱的毛,眼角甚至有眼屎。可体面男人竟然停下了,土狼也对他一见钟情,附耳轻声对男人说:“其实我是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公主。”

男人问:“你还能恢复你原来的模样吗?”土狼说:“能,只要有人肯向我发出邀请。”男人说,好,我请你今天下午四点到我家来做客。

男人回到家,对着镜子打扮,戴上领带,穿得整整齐齐,在桌上铺了好看的桌布,准备了许多精致的小点心,激动地等待着土狼的到来。

门铃在四点准时响起,土狼来了,脸上戴着一只大口罩,手臂上挎着一只绿色的淑女包。男人把土狼请进门,土狼吃得杯盘狼藉。

吃饱喝足后,土狼沮丧地坦白:其实我不是公主。

男人说,我知道的!

他早就知道她不是公主。但只要体面的男人喜欢她,那么即便她只是一只“土狼”,她也是他的公主!

这个看似荒诞的平民版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把真实的可能和希望描述给普通人,而不是给王子和公主。格林童话里的爱情是一种象征,这个故事则描绘的是寻常生活。

童话让平淡变神奇

童话有时是荒诞的,有时也会亲切得和真的一样。“爷爷和蓝布”的故事就是这种亲切的童话。它几乎就发生在所有人的家里,但是我们却经常视而不见。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我们随随便便、大手大脚地就把长辈的爱搁到一边去了,找不到了。这是童话的美妙之处,把我们平时看到的,让我们去重温;把我们明明经历却没注意的情感,描述给我们看,让我们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关于爷爷的故事,故事从一条蓝颜色的毯子开始。蓝颜色的毯子是爷爷做的,小约瑟从小盖着爷爷做的这条小毯子,那么温暖舒服,恶梦一个也不会来。

约瑟渐渐地长大了,毯子老旧了,妈妈要把它丢了,可是约瑟不舍得,他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拿起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地看,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剪,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爷爷为约瑟做了一件奇妙的外套!

约瑟又长大了,外套也老旧了,爷爷把外套变成了背心。背心也老旧了,变成了领带。领带也老旧了,变成一块手帕。最后变成一粒蓝色纽扣。有一天,蓝色纽扣不见了,全家人惊慌失措。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描述出来,让人感动。

这个奇妙的故事的书名是:《爷爷一定有办法》。

在重复的生活里,我们很少感动,童话却给了我们感动!到底生活是真实的,还是童话是真实的?或者它们各有不同的真实?

成年人喜欢,童年才有机会

成年人如果相信童话,孩子也一定会相信。

去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他的名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丹麦的孩子们喜欢他的故事,首先是那个时代的成年人喜欢。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后,很多孩子喜欢,很多成年人也喜欢。

著名的《柳林风声》出版后,作者格雷厄姆收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信。这位总统告诉他自己兴致勃勃地读了三遍。一个总统为了自己喜欢读的一本童话,写信给一个英国作家,不远万里。

《哈里·波特》出版后,孩子们排队购买,有的由成年人陪伴,成年人的陪伴和等候使孩子们有了机会。

没有成年人的喜欢,童话要进入童年很难。孩子们的书包里,全是教科书,感觉好重。一个感觉生命好重的人,不会有灵感。

我曾对很多成年人说,在孩子的书包里放一本有趣的童话吧。书包就会变得轻起来!不信可以试试看。

给孩子念书这件事,究竟要坚持到几岁?

陈安怡(台湾资深记者,亲子教育专家)

“亲子共读”是这两年很流行的“教养守则”之一,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跟孩子培养亲密的情感、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可是,很多家长却不知道,“亲子共读”不应该、也不能够只有在“学龄前”进行。

对于已经能够识字、能自行阅读、小学阶段的小朋友,家长仍然要维持“亲子共读”的习惯——因为陪伴学龄后的孩子阅读,才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关键!

“亲子共读”不仅限于学龄前

很多家长听到我这么说,都惊讶地张大了嘴:“不会吧!都自己会看书了,还需要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他听吗?”

没错!很——需——要!当然,跟大小孩的共读,并不光只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而已。跟大小孩的共读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与技巧,下面我们可以一一细谈。

但是,我要强调,即使是已经识字的低、中年级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妈妈陪伴阅读,很多时候,他们仍然需要父母将书的开头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给他们听。

因为,唯有你的陪伴阅读,才是引领孩子跨越绘本、漫画,迈入文字书籍的关键。

老实说,我早就记不得我幼儿园时期,爸爸妈妈读过些什么图画书给我听;但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一直到我国中一年级,爸爸到台北来陪我复习功课的晚上,都还经常陪我读书。

有时候他读文言的《幼学琼林》给我听,有时候他会跟我谈谈他自己最近读的书。

有一次,一见面他就丢了一本跟字典一样厚、有着红布封面、烫金字体的《莫伯桑短篇小说选》给我:“这本书很好看,是我刚在火车站旁边的地摊上买的。你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给你解释!”

我傻傻的接过爸爸丢给我的小说,隔天开始就沉迷在莫伯桑笔下的残酷世界。这本爸爸丢给我的书,从此成为开启我阅读世界文学的钥匙。

至此之后,我迷上毛姆、契柯夫、佐拉、史坦贝克……这一连串的阅读经验,全都从这一本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伯桑的选集开始。

为什么要坚持“亲子共读”

为什么要陪伴孩子读书?除了当他们看不懂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书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之外,家长的“读”,还有“推荐、引导”的作用。

语言,是先由听、讲,再进展至读、写的。因此,“听”是第一个接触的感官。孩子的“听觉理解”,一定远超过他们的“阅读理解”。

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读”,让理解力比较好的成人,把那些程度高一些的书籍,读给他们听,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够跟着往上提升。

也就是说,已经会识字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情节丰富、字汇多样、书写多元的书籍内容去吸引他们阅读,但他们自行阅读的能力却远不及此。

因此,这个时候,家长带领阅读,往往是吸引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

另外,很多孩子识字之后之所以对阅读失去兴趣,往往是因为小学所教授的课本,是以识字为基础而编写的。上课内容也仅偏重于生词、语法的背、写,让孩子误以为这类机械式的“练习”就是“阅读”,而无法领略阅读的快乐。

这时,也需要家长引领孩子去体会阅读的乐趣,选择一些真正适合孩子心智年龄的作品(很多学校推荐的课外选读通常都太浅,无法吸引孩子兴趣),读给他们听,让他知道书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让孩子重新找回阅读乐趣。

举例来说,我女儿现在三年级了,但我依然常常读书给她听。通常,她看她自己选的书,我读我选的书。因此,当她在看《安徒生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读的可能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她发现我读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比较有趣、抢过去一口气看完了之后,我下一本读的可能是《小妇人》。当她也把《小妇人》也看完之后,我便换读《孤星泪》。

我们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

“妈,你今天要读什么?”

“《鲁宾逊漂流记》。”

“啊!妈,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过了。你读别的好不好?”

“没关系啊!妈妈还是先读一点给你听。这本书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喔!你听听看好不好?”

通常,她会勉为其难地接受。然后第一天,可能会在很无聊的状况下睡着,因为这类小说的第一章,通常因为要描述故事发生背景、或是人物介绍,因此都会有一些冗长的叙述,对孩子来说,欠缺剧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会哀求:“妈,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们换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会回答:“快了!快了!精彩的地方就快要到了,你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会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气读到剧情开始变得精彩的地方。比方说,鲁宾逊漂流到荒岛上之后,首要事情就是要找东西吃……有一天,运气不错,他挖到六十个海龟蛋!……然后,眼看她的眼神亮起来时,我就会故做可惜地合起书:

“唉!时间到了,要睡觉了。这本书看样子你不喜欢,那我们明天换一本好了!”

这时女儿就会改口:“不用啦!妈,我们明天继续念这本就行了!”

每次她这样一说,我心里就会偷笑,因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读啦!保证她放学回来,就会自己把这本书继续看下去,一直到看完为止。

我的“陪读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议过学生家长回家照做之后,成效也十分让人满意。

有一次,我有一个小五学生,妈妈一直烦恼他很不爱阅读。我第一次提议让他寒假试读犹太女孩的真实故事《安妮日记》时,他妈妈真的把书买回来了,但是却对着我频频摇头叹气:“没有用啦!我儿子怎么可能看这么多字的书!而且这本书很深耶!”

我向她建议:“你试着每天抽十分钟,读十页给他听。或是你一边煮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也可以。”

他妈妈很有心,回家真的照做。结果,寒假过完之后,这位妈妈惊喜的对我说:“你知道吗?真是太神奇了!我读了大概四、五天之后,有一天我回家,居然发现我儿子在看那本书!而且,后来在寒假中,好几个下午,他都自己在看,一看看很久喔!看完之后,他还会告诉我那个女孩怎样怎样……”最后,寒假还没过一半,这个孩子已经把整本《安妮日记》看完了。

为什么?他妈妈很不解:“为什么我买的书他都不看,你推荐的这一本他却看完了?”

我解释:“因为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只是,刚开始阅读时需要度过前几章的‘过渡期’!而你陪伴他度过了,所以他对内文产生好奇,发生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想要看到结局!”接着,这个孩子又看了好几本相当“有份量”的小说,最近,他迷上了看《水浒传》。而孩子一旦开始爱上阅读,影响的层面很大。

我本来教这个男孩教了很久,他的作文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上课态度也不佳。但是经过去年寒假,他不但作文程度大幅度提升,上课态度明显好转,而且也变成了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

了解孩子的读书感悟

通常,进行一本书的共读时,估量孩子看得差不多了,不妨随口问问他书中的剧情,好确定他究竟看懂了多少。不过,注意问的时候要有点技巧,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考问她。

比方有一次我们在读《苦儿流浪记》。女儿宣称她已经整本都看完了,于是我便随口问她:“喔!你看完了啊?那猴子死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很难过?”

结果她突然一愣:“诶,猴子死了啊?”

我说:“对啊!你怎么没看到?那你有看到狗狗死掉那幕吗?”

她更是一脸愕然:“啊?狗狗也死了啊?”

我笑了笑,原来她为了想要知道结局,所以跳过剧情的大部分,直接从后面开始看起,所以当然中间精彩剧情都没看到。不过,我虽然拆穿了她的谎言,却也没责备她,只说:“啊!那本故事很长,你可以慢慢看。”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跳跃性”的看书很不理解,甚至会生气,指责孩子根本就没有“好好看书”,其实这真的不需要。因为孩子在挑选阅读题材时,一定会先阅读他最有兴趣的片段,对于冗长的描述、看不太懂的剧情,就会暂时先跳过。尤其是如果该本书的程度比较深,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

但是,同时细心的家长几乎也会发现,孩子经常会不停地重复看一本书。这时候家长又会生气了:“干嘛一直看同一本?浪费时间!”

其实,这也是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字学习模式,因为他必须经由不断重复的阅读,把书里的成语、名词、语汇,铭记在脑海里,顺道不断的多看上一次阅读时没看懂、或是跳过的地方,这就是更深一层的学习。因此,孩子们重复不停的看一本书时,不需要阻止他。跳跃地看一本书时,也不必责骂他。不过,家长有必要介绍孩子更深、更广的书籍,直到他能够自行开发新书、学习去寻找新的阅读领域为止。

“亲子共读”要坚持多久

有家长问我:“那,究竟要共读到孩子多大,才可以放他自己去看书,不用再理会他呢?”我的认知是,要“帮忙念一点”书的时间,至少拉长到十岁左右;但一起“讨论”书的年龄,却可以延长到无限期。

书,是亲子之间聊天的一个好题材。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忽然套用一句书里的台词,然后彼此会心一笑,因为,这是一个旁人听不懂的秘密,只属于我们母女。

女儿也会经常兴高采烈的跟我聊起某一本书的剧情,或是她的看法,甚至我们可以互相推荐好看的书。

“妈,《猫战士》真的这么好看吗?我看你最近都在看这本书,好像很好看的样子!”

“妈!你一定要看这本《魔法灰姑娘》,实在是太有趣了!”

“妈,你小时候也很喜欢《小妇人》吗?”

“妈,这本《婴儿岛》里面煮的东西,都好好吃的样子,看得我垂涎三尺!”

书看得多了,女儿不必背诵成语、看成语故事,成语自然用得呱呱叫;书看得多了,自然出口成章、下笔如行云流水。

但是,除此之外,最珍贵的,是我知道我们之间将永远不缺话题。

小时候,我只要在厕所待五分钟,就知道我爸最近在看《白话史记》;最近回娘家,厕所里放的是《儒林外史》。我的父亲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保持大量阅读,每个星期固定去图书馆翻阅报纸、期刊、借书回来阅读。我从小就喜欢和爸爸聊天,因为我跟爸爸聊天,永远可以有新的收获——他脑袋中总有新东西。他从来不喜欢东家长、西家短,也从不翻旧帐、重复唠叨。他心情好、愿意聊天的时候,幽默风趣的言谈里,总有我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爱阅读。

我多么希望,我和女儿也可以这样。当我老得不能动的时候,都还有新鲜话题可聊——只要我们持续保持阅读。

爱的语言

松居直(日本儿童文学出版家)

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我们姑且称它为口头禅吧。我曾经仔细聆听这些口头禅,发现这些话在无意间暴露了说话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大家实在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句话突然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口头禅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晚都听到这句话,但是知道自己应该用功读书,所以也没有办法反驳,了不起没好气地回一句:“我知道啦!”或许孩子真正想说的是:“烦死人了,这么啰嗦!”可是一说出这些话,少不了又要和爸妈吵上一架,所以孩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忍了下来。

个性乖巧柔顺又认真的孩子,从早到晚听这句话,很容易被洗脑,顺从父母的要求,认为只要用功念书,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听话,也很放心。可是,这样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吗?

用功读书是为了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获得好成绩又为了什么?为了进好学校呀。

进好学校以后呢?毕业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

找到好工作,又能怎么样呢?当然就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喽!

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呢?这个嘛......因为这样才能幸福呀。只要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会很幸福的。

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

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话,是父母必须对孩子说的,为了使她们健康地成长,将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例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该追求什么?“活着”的真谛何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应该向他们灌输这些道理,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

念书给孩子听,也就是为了传达这些观念。

还有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是:“去看书去!”这句话和“快去做功课!”,比较起来,意义非常含糊,充其量不过是在强调读书是一件好事,一定会对功课有帮助。

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从图画书到分量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而且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说过一句:“去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经常听我念书,似乎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已经彻底的爱上“书”了。

我数不清我到底念过几百本书给他们听,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希望全心全意和孩子分享的故事,也有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有时候说着说着,我自己比孩子还陶醉。我常在事后才察觉到,我期望某个故事能让孩子了解某些事情,或产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

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

孩子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多故事,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说的话说完了。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这一本又一本的故事,已经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说得一清二楚了。

这就是书。

书里清楚记载了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书里所写的事情,这比起让孩子自己看更有意义。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带给别人快乐;只有父母能带给孩子快乐,使孩子幸福。这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盼望您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

因为,亲子之间交换的丰富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童话

1 《安徒生童话精选》

2 《格林童话全集》

3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4 《木偶奇遇记》

5 《彼得·潘》

6 《柳林风声》

7 《小熊温尼·菩》

8 《小王子》

9 《长袜子皮皮》

10 《夏洛的网》

11 《绿野仙踪》

12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13 《女巫》

14 《毛毛 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

15 《稻草人》

16 《没头脑和不高兴》

17 《小猪唏哩呼噜》

18 《宝葫芦的秘密》

19 《小巴掌童话》

20 《下次开船港》

推荐图书

推荐图书

1、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名图宝典

著者:彭懿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索书号:I061/P447e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2、阅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著者:陈晖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061/Ch767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3、童话应该这样读

著者:汤锐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索书号:I061/T388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4、阅读儿童文学

著者:梅子涵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索书号:I061/M413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5、童年的裁梦刀

著者:杜霞,吕翠梅,高笑霜主编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索书号:I061/D410t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6、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

著者:美谢尔登·卡什丹著,李淑珺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I058/K227

馆藏位置:图书借阅厅(三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自建期刊详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闹点小情绪#392023-08-17 04:35╰闹点小情绪#39[河南省网友]203.16.50.48
    非常感谢网站分享的自建期刊详情,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顶0踩0
  2. 静&海2023-05-28 00:57静&海[福建省网友]103.2.214.71
    我在这里找到了很多自建期刊的相关资讯,对我写作论文帮助很大。
    顶0踩0
  3. 崔思会2023-03-07 21:20崔思会[上海市网友]118.84.46.176
    这个网站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自建期刊的信息,让人受益匪浅!
    顶5踩0
  4. 天之涯海之角2022-12-16 17:42天之涯海之角[广西网友]203.0.91.26
    对自建期刊的细节非常感兴趣,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编辑、内容选择和出版的心得。
    顶3踩0
  5. ☆丶不要再做无谓的奢求2021-11-05 23:33☆丶不要再做无谓的奢求[贵州省网友]121.0.31.139
    超级期待看到自建期刊的详情,希望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
    顶0踩0
相关阅读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关于土星的神话故事

2020-07-30 #长篇故事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土星的神话故事

2011-07-05 #故事会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神奇的魔毯绘本故事

2020-07-18 #经典故事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成语故事适合多大孩子

2020-08-05 #故事阅读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鹅妈妈的故事什么意义

2020-09-26 #小故事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鹅妈妈的故事主要讲

2020-09-26 #经典故事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鹅妈妈的故事什么意义

2020-09-26 #长篇故事

自建期刊详情

自建期刊详情

小老鼠去旅行童话故事

2008-12-25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