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廉政历史人物篇

时间:2020-08-25

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5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廉政历史人物篇 以廉为宝 春秋时, 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 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 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说: “您以宝石为宝, 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 您 的玉, 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 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 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 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 ” 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 ”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 说: “天黑, 无人知晓。 ” 杨震说: “天知, 神知, 你知, 我知, 何谓无知? ” 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 大感惭愧, 怏怏而去。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 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 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 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 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 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 在广州城外, 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 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 照饮不误, 饮后还写了一首诗: “古 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 他在任期间, 果然廉洁自律, 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 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 时, 带了几箱书随行, 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 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 高宗叹 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 很可怜他, 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 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 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 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 蘑菇、 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 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指百姓) 话短长。 ” 不私一钱 明朝时, 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 守, 深得民心。 一次, 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 他打开府库, 说: “钱都在这儿, 随你来拿, 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 太监怏怏走了, 回京后, 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太监听后, 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 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 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 议政完毕, 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手啊! ” 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 但不能要钱耳! ” 和 坤羞愧而去。 悬鹅示众 明时, 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 一天, 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 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 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以后凡是送礼者, 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 的烤鹅。 从此, 再没人自 讨没趣了 。 立檄拒礼 康熙 19 年, 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 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 于成龙严词拒收, 还特地颁布了 《严禁馈赠檄》, 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 并明令所属官员, 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 “决不宽恕” 。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 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 虽位高权重, 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 必然徇情枉法, 吏治怎能清明? ” 有一次, 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 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 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 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 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 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 刘温臾推辞不掉, 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 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 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 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 可谓官高权重。 然而, 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 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 2000 本书籍和一所住宅。 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 人留下的《家属遗嘱》 中说: “余因尽瘁国事, 不治家产, 其所遗之书籍、 衣物、 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 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 望各自爱, 以继余志。 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 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 床单和拖鞋, 都补丁摞补丁;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 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 直到牺牲等等。 看到这些, 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 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 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 论功劳, 谁能功盖毛泽东; 论权力, 中国何人至上? 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 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 了然了 。 毛泽东是怎样教子的 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 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对于毛泽东教子, 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 1941 年 1 月 31 日 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 信一开始, 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 因为这之前, 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 毛泽东都没有回信。 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 quot;教育 quot;孩子的口气, 而是“建议”。 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 多向自 然科学学习, 少谈些政治”。 毛泽东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 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 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 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 只当作建议”。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将来, 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将来用处无穷”。 这个“爱心” 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 但没有大道理, 非常朴素。 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 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 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 都不出这个套路。 对于特殊家庭、 特殊身份, 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 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人家恭维你抬举你, 这有一样好处, 就是鼓励你们上进;但有一样坏处, 就是易长自满之气, 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的危险性。” 天下人怎么教子, 各有各的方式, 各有各的态度。 特殊身 份的人怎样教孩子, 给人的启示性最大。 个人欲望, 家族欲望, 权力世袭, 封建糟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 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 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 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 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 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 给人的启示太大了。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 可能要求更严一些。 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 还参加过柏林战役, 接受过斯大林的表彰;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 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 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 生活仍很困难。 有一次, 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 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 子。 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 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 一条狗。 周恩来知道后, 严肃地批评小魏说: “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 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 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 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 天, 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 向农户道歉, 并亲自付了钱。 周总理“宴” 事 1958 年 7 月, 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 日 夜操劳, 感到过意不去, 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 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 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 在吃喝将近结束时,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向民同志, 你一月 的收入, 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 你请不起, 还是让我出钱, 算我请客吧!” 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 把 300 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林则徐赴任途中留清名 林则徐1785—185[1] 清末政治家。 字元抚, 又字少穆, 晚年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 人。 1838 年 11 月, 钦差大臣林则徐肩负着禁烟重任, 离开京城, 向广东进发。 是时, 别说钦差大臣, 就是一般京官外出, 也是前呼后拥, 派头十足, 八面威风。 而途经的地方官更是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 细心伺候, 惟恐不周。 所以,当时外出的京官很多是一站停一站, 接受贿赂馈赠, 尽情作威作福, 狠捞一把,许多京官因此发了大财。 林则徐十分痛恨这种腐败现象。 为了防止沿途各地官员按老习惯办事, 临行前即已明令通知各地的州县长官必须‘ ‘四不”: 即不准大办酒席; 不准馈赠礼物; 不准惊动百姓; 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 后来, 他在途中发现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他, 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去翻修房子, 于是他又补充了一条: 不住豪华房子。 林则徐在当时颇有政声, 对于他的廉洁和铁面无私, 很多地方官久有所闻,所以接到林则徐的通告, 谁也不敢违背“五不”。 这样, 林则徐所经之地, 才未出现铺张浪费、 私送财物等行为。 但也有不明事理的人。 途中有个县官接到钦差大臣的‘ ‘五不’’ 通告后, 自以为这是怕地方官准备不周到, 才故意这么通知的。于是乎, 宰猪杀羊, 张灯结彩, 派工铺路, 装修新房, 专候钦差大臣光临。 几天后, 林则徐派出的先遣官员来了 , 当了解到这个县官劳民伤财的行径和老百姓恨透了他的情况后, 连夜派人把这事报告了林则徐。 林则徐果断决定绕道而行, 同时, 还将情况告知这个县官的上司。 结果这个县官被官降一级。 这时他才省悟:林则徐的廉洁并非虚传, 而是真的。 由是, 林则徐上任途中, 行之于前, 而清廉之声留之于后。 酌饮“贪泉” 明廉志 石门, 在广州城之西, 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门返照” 早在宋、 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不过, 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 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 吴隐之(? 一 413 年), 字处默, 东晋濮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 人, 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 征虏将军参军、 卫将军主簿、 晋陵太守、 秘书监、 御史中丞、 左卫将军、 广州刺史、 度支尚书、 太常、 中领军等官职。 他一生廉洁俭朴, 堪为清官楷模, 关于他的故事, 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 所谓“贪泉”, 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 过去, 人们称之为石门水, 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 据说, 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 香气四溢, 而且十分甜润。 相传西晋时期, 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 贪污腐败成风, 朝廷为此大伤脑筋。 一个叫周清廉的人, 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 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称,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 希望他能以身作则, 整顿广州的吏治。 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 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 可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喝了石门的泉水, 觉得泉水甘甜清冽, 入口滑顺, 久久难以忘怀, 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 结果, 三年任满, 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 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 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 皇帝无限感慨, 这么一个好官, 怎么就这样成了 贪官呢? 周清廉受到查处后, 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贪泉”, 而喝了 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 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传播开来, 而且越传越玄。 从此, 凡是到广州任官的人, 再也不敢饮此泉之水,哪怕路过时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着, 以保自己的清廉。 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过此地, 也不敢造次, 大都绕道而行。 因吴隐之久负清名, 朝廷也想一改广州吏治腐败的局面, 元兴元年 (402 年 ) ,吴隐之被调任广州刺史。 吴隐之赴任时途经石门, 他听随从说起关于“贪泉” 的故事, 便对随从说:“美好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贪欲, 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 我现在知道了 。”决心前往一探“贪泉” 的究竟。 来到泉边, 只见周围山清水秀, 一股泉水从石岩中汩汩涌出, 岩下有一泉眼, 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 吴隐之忍不住赞叹道: “好泉水啊好泉水!” 忽见他蹲下身 来, 掬起一捧泉水畅饮, 随从见后大惊失色, 赶紧上前阻拦: “老爷! 这是贪泉水呀, 千万饮不得!” 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随从说道: “什么贪泉不贪泉, 我就不信这个邪。 清廉的人饮了也不会变成贪浊之人, 而贪浊的人饮不饮都是贪浊之人啊!” 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 随着微微的山风, 他略加思索, 便赋诗一首, 诗云: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许多年来, 人们传说喝了“贪泉” 的水便会贪得无厌, 欲壑难填。 我认为, 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 叔齐喝了它, 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 实际上, 吴隐之是借赋诗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 无异于他的就职誓言。 吴隐之到任后, 时时牢记自己在“贪泉” 边的誓言,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平时, 他不沾酒肉, 吃的只是蔬菜、 干鱼; 穿的, 仍是过去那些旧衣服。 他还下令将前任太守使用过的豪华丝帐、 帷幕以及各种贵重饰物统统撤除, 一并归入国库中。 其清廉俭朴令当地不少官员都难以相信, 认为这些不过是他装出来的。 一位属下发现他天天吃干鱼, 误以为他喜欢吃鱼, 便弄了些上等鱼来, 还将鱼刺剔除,特地献给他。 不料, 吴隐之非但不领情, 还狠狠地责罚了 他, 并严肃地警告其他下属不得再犯同样的错误。 吴隐之在广州任上, 除自己始终保持廉洁俭朴之外,还革旧布新, 兴利除害, 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 使当地社会风气日渐好转, 百姓安居乐业。 “沉香岛” 前留廉名 “沉香岛” 位于广州市西北郊槎头, 也在石门附近。 相传吴隐之为官三年,两袖清风。 上任时从北江乘船而过, 风平浪静, 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 他站立船头, 心平气和, 自 以为在任时明镜高悬, 无愧于广州的黎民百姓。 岂不料, 猛然间天昏地暗, 狂风暴雨直摧桅杆。 江中恶浪翻滚, 危及船舸。 吴隐之大惊失色,自省并无丝毫贪欲和劣行, 不该受老天如此责罚, 便转身问夫人: “离去时是否受了什么人的馈赠? ” 夫人沉思片刻, 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 吴隐之大怒,连声喝道:“扔了, 扔了, 别让一块沉香木毁我一生清白!” 沉香木被扔进了江中。少顷, 就见风平浪静, 雨停云散, 江天一派清朗, 大船得以扬帆顺行。 后来, 这件事就演变成了《沉香岛》 如何形成的美丽传说。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 住在一个小宅院中, 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 内外只有六间房屋, 妻子儿女同住一处, 很是拥挤。 朝廷要赐给他车马, 为他修造住宅, 但他坚决推辞。 此后, 吴隐之虽然步步高升, 官至中领军, 但他清廉俭朴之风不改。家里以竹篷作为屏风, 坐的地方没有毡席。 每月 领到的俸禄, 除了 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家庭的基本开销外, 其余大都用来接济亲戚和族人。 晋安帝义熙八年(413 年), 吴隐之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 朝廷同意了 他的请求, 授予他光禄大夫, 加金章紫绶, 赐给钱十万, 米三百斛。 次年, 吴隐之去世, 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 加散骑常侍。 吴隐之一生为官, 操守清廉, 屡次受到朝廷褒奖, 当时许多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他为荣。 在他的熏陶下, 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风。 大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 二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 清廉有操守。 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都曾担任郡、县长官, 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千百年来, 在正史、 方志和民间口碑传说中, 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 唐太宗李世民命贤相魏征等人编撰的《晋书》, 在吴隐之的传记中, 不仅勾勒了其廉洁自律的一生, 而且作出了 “晋代良吏, 吴隐之为第一” 的评价。 唐初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流传的名篇 《滕王阁诗序》 中, 引据吴隐之酌饮 “贪泉” 的故事, 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的名句, 意为像吴隐之这样清廉的人, 即使是酌饮了“贪泉” 也不会因此变得贪浊, 高度赞扬了 吴隐之的人品。 大诗人白居易也将吴隐之的故事写入《丘中有一士》 一诗中, 只不过他将“贪泉” 换作了浊泉, 诗曰: “不饮浊泉水, 不息曲木荫。 所逢苟非义, 粪土千万金。” 意为不在浊泉中饮水, 不在弯木下歇凉。 对于清廉正直的人来说, 千万黄金不过是一堆粪土而已。 “贪泉” 在五代时已湮没, 只剩下“贪泉” 碑一方, 原立于石门, 后移到广州博物馆。 在今日 广州石门, 还存有吴隐之祠、 贪泉亭、 贪泉碑和水月 岩等古迹。在吴隐之的故乡 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地区, 在编写《鄄城县志》和《曹州名人大典》 时, 也都将他那感人的事迹编入其中。 清廉正直的人, 即便生前不得意, 但终将被历史记住, 为人民传颂; 而贪浊邪佞的人, 固然能一时骗得虚名, 但终将被历史唾弃, 遗臭万年。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 他那刚直不阿, 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 搏击豪强, 维护穷民的行为, 给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 几百年来, 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 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 真是铮铮一汉子。” 海瑞的一生, 确是反对贪污, 反对奢侈, 主张节俭, 生活朴素。 可是, 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 严嵩父子虽然垮了, 但从宫廷到地方, 依然贿赂公行, 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 就禁止学生送礼。 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 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 如均平徭役, 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其中最让人敬佩的, 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 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 所谓“常例”, 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 作为县官的律贴。 他反对行贿, 自 己从来不干。 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 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 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 己呢?” 又说; “充军也罢, 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 这小偷行径, 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 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 以便进京行贿, 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 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 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 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 他“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 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 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 他作官多年, 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 有一天, 海瑞买了 两斤肉, 为母亲过生日。 总督胡宗宪听到后, 大为惊奇, 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 市肉二斤矣, 盖笑之也。” 罢官到京听调时, 穿的衣服单薄破烂, 吏部的熟人劝他, 才置了一件新官服。 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 除了母亲死时, 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 没有买过一亩地, 买过一所房子, 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 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 兵部送来柴火银子, 一算多了 七钱银子, 他还让退回去。死后, “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 只见葛帏敝帐, 有寒士所不堪者, 为叹息泣下。” 同官替他清点遗物, 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 , 绫、 绸、 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 士大夫醵金以殓。 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 祭于涂, 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 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 受到后人们的怀念、 崇敬、 爱戴和拥护。 几百年来, 海瑞的事迹, 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 “廉” 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 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 裁断高下优劣。 到了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 不长弟于乡 里, 骄躁淫暴, 不用上令者” 纳入巡察之列, 要求官员清正廉洁。 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 许多清廉守正、 严于执法、 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一钱” 太守——刘宠 后汉刘宠, 任会稽太守, 操守廉政, 深得民心。 离任时, 当地老人拿了 一百钱为他送行, 刘宠不肯收, 后因盛情难却, 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 于是, “一钱” 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 “二不” 公——范景文 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 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 不受馈”。 从此,“二不” 公便传开了。 “三汤” 道台——汤斌 清代汤斌, 曾任岭北道台, 为政 3 年, 两袖清风, 每日以豆腐汤为食。 于是,他被人们敬称为“三汤” 道台。 其意是: 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 “四知” 先生——杨震 后汉杨震, 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 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 到了晚上, 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 说“天黑, 无人知晓。” 杨震见此严厉回答:“天知、地知、 你知、 我知, 何谓无知? ” 王密惭愧携金而还。 此事传开, 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 先生。 “五代” 清郎——袁聿修 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 即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和隋。 他为官 50 余载,始终以清贫为本, 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 实为大家所叹服。 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五代” 清郎。 青天——包拯 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 以廉洁著称, 执法严明, 不畏权贵, 被誉为“青天”,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 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 包拯 60 寿辰时,他吩咐儿子包贵, 一概不收寿礼。 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 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包贵无奈, 只好拿出红纸一张, 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 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 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拯看后, 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 做官最忌叼念功。 操劳为官份内事, 拒礼为开廉洁风。”辞去寿礼。 包拯的至交好友, 在京城做官的同乡 张奎前来送礼: “别人的礼可以不收, 我送的礼得收下。” 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 同科同榜同殿臣, 无话不谈肝胆照. 怎好拒礼南衙门。” 包拯在下面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 肝胆相照心相印, 寿辰薄“酒” 促膝谈, 胜似送礼落俗尘。”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 季花的送礼人。那人说:“俺叫赵钱孙李。 我本姓赵, 左邻姓钱, 右邻姓孙, 对门姓李, 相爷 60 大寿,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 红, 给相爷作寿礼。”并说出了 四句诗,“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总相关, 但愿相爷身康健, 勤为百姓除赃官。” 包拯一看亲自出来, 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 月红, 接着说了 四句诗: “赵钱孙李张王陈, 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 丹心要学月月红。” 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 朋友之间淡如水——曹雪芹 清朝乾隆年间, 送礼之风盛行, 官宦之间更厉害。 一次, 健锐营的都统赫老爷 60 大寿, 所属文官武将前往送礼贺寿。 刚直不阿, 从不卑躬屈膝的曹雪芹也让随从挑了两坛酒, 并亲笔写了一幅贺幛前来祝寿。 赫老爷平素很喜欢曹雪芹,见此特别高兴。 当即命人立即将曹雪芹送来的酒坛启封, 每人斟上一盅, 与众人同庆。 众人每人喝一口, 觉得这酒没有一点味道, 但不敢说, 只是连声赞道:“真佳酿也! ” 曹雪芹听了哈哈大笑: “非佳酿也, 请看贺幛便知。” 早有家人将贺幛挂于寿字旁边, 大家定睛看时, 却是七个大字“朋友之交淡如水”。 满堂宾客顿时鸦雀无声, 赫老爷也脸色阴沉, 呆了 片刻不由哈哈大笑:“高! 妙哉!” 众宾客连忙附和道:“确是不俗……” 这时, 赫老爷自 我解嘲地说道:“圣人有言, 水淡而情浓, 更显友谊之厚也。” 众人点头称是。 就这样, 两坛清水被喝个精光。 廉政历史感悟篇 明朝豆腐与清朝褡裢 彭真平 明朝的豆腐得从朱元璋说起。 话说历尽辛苦打下天下、 坐定江山后, 为保朱家天下世袭永昌, 朱元璋出台了一个规定: 每顿饭必有粗菜, 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 。 这个放牛娃出身、 当过和尚的土皇帝不只是嘴上说说玩玩, 他不但大力提倡, 自己也身体力行,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 作为自 己不忘苦出身 的实例。 正所谓“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 朱元璋虽然想用每餐吃豆腐的办法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永不忘本的作风, 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宫廷膳食规矩, 以祖制家法传承下去, 但好景不长, 到了 他子孙的头上, 这每顿必有的豆腐就变味了 。 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 讲述了 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 故事说, 京城各官署中, 翰林院是清水衙门, 翰林们平常清汤寡水, 肠子里没有攒下什么油水。 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 翰林就可怜巴巴地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 改善一下生活。 有一天, 皇帝去赴宴, 众翰林纷纷去讨皇帝的剩饭。 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 , 只端回一盘豆腐, 大为懊恼, 放在桌子上生闷气。 一个老翰林知道了 , 十分高兴, 连喊“拿酒来” , 然后大快朵颐而去。 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 而是用几百只鸟的脑髓做成的。 朱元璋的子孙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风, 但那摆上餐桌的豆腐, 原料早已经不是豆子了。 一份豆腐需要数百上千只鸟的脑髓, 这种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 人们无法想象。 当时就有人写诗说: “来其旧品何时换, 鸟脑新蒸玉一盘。 ” 大明王朝的豆腐可以摇身 一变成鸟脑髓, 那取而代之的大清王朝呢? 这得说说清朝的褡裢布。 事情是由晚清 “同治 光绪 中兴”时期的重臣阎敬铭引起的。 阎敬铭, 字丹初, 陕西朝邑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 历任郎中、 山东盐运使、 湖北巡抚、 户部尚书, 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等要职。 其一生“质朴, 以廉洁自矫厉” , 掌管大清财政多年, 精校财赋, 剔除中饱, 节用务实, 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 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 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 。 但他也有打眼的时候, 据说其主政山西的时候, 看上了山西的褡裢布。 那时, 走南闯北的山西商人身上都带个褡裢, 什么都能往里装。 搭链布是特别织就的, 又厚又硬。 阎公觉得这种布结实耐用, 价钱又不贵, 以此做衣服岂不是很难穿坏, 能省下多少服装费啊, 就用褡裢布做了一身官袍。 由于他走哪穿哪, 下面官员中就有了 效仿者。 他看见哪个下属穿褡裢布衣服, 眼里就透出喜欢之意。 不久, 山西的官员个个都穿起了 褡裢布官袍, 外地入晋新上任的官员见阎中堂之前必先添置一件褡裢布行头。 时间一长, 阎敬铭习惯了褡裢布的官场风景, 如果有谁不穿褡裢布的袍褂, 他反倒要不舒服了。 可巧, 有天还真就碰上一位新上任的官员穿着日常的官服。 中堂大人不高兴了, 谈话中, 言里言外讥刺人家奢侈。 这个官员急了, 说: “下官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了, 添置不起褡裢布的袍褂, 只好穿平时穿的衣服来见大人。 ” 至此, 阎敬铭才明白自己提倡的节俭风尚,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奢侈。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 有时候, 一些善意、 明智之举, 经过“脑筋急转弯” , 一切成为过场, 就会成为有违初衷的千古笑谈。 唐朝的财政专家什么样 郭树伟 刘晏是唐代中期杰出的经济改革家和政治家, 曾先后两次身居相位, 总领全国财赋, 为国理财 20 余年。 刘晏从政的历史时期正是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的转折期, 战乱不止, 兵连祸接, 人口减少, 土地荒芜, 百业凋敝, 国家赋税来源大为减少。 而各级官吏相互勾结, 浑水摸鱼, 中饱私囊, “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 , 朝纲大坏。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 刘晏为国理财, 勤于事功, 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 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寓廉于政 刘晏曾同时身兼京兆尹、 户部侍郎、 领度支、 盐铁、 转运、 铸钱、 租庸使等职务。 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倘若不能勤政, 廉政更无从谈起。 《新唐书· 刘晏传》 评价他时说: “为人勤力, 事无闲剧, 必一日中决之。 ” 就是说刘晏工作特别勤奋, 事情无论大小, 当日事, 当日毕。 他勤于公务, 有时候连骑马走路都在筹算账目。 代宗时期, 刘晏在原来分管的诸项事务上又增加了漕运要务。 他亲自到运河沿线考察, 对漕运进行了 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组织疏浚河道, 采取分段运输, 打造坚固漕船, 改进漕粮包装, 训练运粮军士。 “见一水不通, 愿荷锸先往;见一粒不运, 愿负米而先趋。 ” 路过曹州老家, 也没顾上回去看看。 在他的治理下, 运河粮船的运输速度明显加快, 损耗减少, 运费降低, 成功地解决了东南粮饷西北运输、 京城粮食供应紧缺的问题。 爱民是最大的廉政。 作为主抓经济工作的宰相, 刘晏掌握着全国钱粮, 他首先考虑的是百姓的疾苦, 施行的各项举措也充分体现了他“理财以爱民为先” 的原则。 刘晏认为, “户口滋多, 则赋税自 广” , 只要老百姓生活得好, 人口得到发展繁衍, 赋税自 然就能增加。 因此, 他的财政改革主要着眼于发展生产、 安定民生。 他指出: “王者爱人, 不在赐予, 当使之耕耘织纴。 常岁平敛之, 荒年蠲救之。 ” 他始终尽力减轻农民负担, 反对横征暴敛。 在不苛税于民的前提下, 刘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的是市场途径和商业手段。 一是“取人不怨” ,通过控制物资和市场物价等经济手段取得财政收入。 二是“因民所急而税” , 选择人们日 常所需的商品课税, 因其税源充足, 稳定可靠, 可以达到广收薄敛的效果。 如改革盐政, 寓税于价, 使“官收厚利而民不知贵” 。 刘晏特别强调赋税持平, 根据不同年情调节赋税,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缓和了 社会矛盾。 同时他又拨专款储购谷物, 这样不仅灾害之年赈灾济贫有了 可靠的保证, 还可以利用仓储之粮作为后盾, 向市场投放商品粮, 以防“谷贱伤农” 、 “谷贵伤民” 。 别分“士” “吏” 在执政用人方面, 刘晏坚持别分“士” “吏” 。 与吏不同, 士指的主要是经由科举进入官场的读书人。 刘晏认为, 士重名轻利, 害怕陷于赃贿而遭人唾弃,所以他们更能自 我约束廉洁奉公; 吏长期为幕僚, 谙熟政道, 惯于敷衍, 他们重利轻名, 容易贪污, 不宜掌管钱财。 他这种别分“士” “吏” 的观点虽有失偏颇,但可以看到他对清明治吏这项工作的特别重视, 从工作伊始就正本清源。 在工作中, 他把勾检账目、 出纳钱谷的关键环节全委之于“士” 去做, “吏” 只负责传递文书等。 由于刘晏重视吏治, “其属官虽居千里外, 奉教令如在目 前, 无敢欺绐者” 。 在推行平准法期间, 刘晏选用了几百名专门人才和实干家, 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 史称“积数百人, 皆新进锐敏, 尽当时之选, 趣督倚办, 故能成功” 。 这些经济人才一直活跃在中唐政坛上, 即使刘晏遭诬陷去世之后, 他们仍然是支持朝廷经济运行的中坚力量。 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情交际的社会, 刘晏掌握如此之多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 周围自 然有不少官员为其子弟谋肥缺、 打招呼, 或明或暗总有些请托之事。 对于这些请托, 如果刘晏一概严词拒绝, 势必为自己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大阻力。 因此, 刘晏答应他们的部分要求, 即“俸给多少, 迁次缓速, 皆如其志” ,但同时又不让这些关系户掌握实权, 破坏自己经济措施和政令的通行, 同时也避免了施政的阻力。 当时有人批评他做这些事情不恰当, 但是论者同时也认为,“苟不塞谗口, 何以持重权? 即无以展其才, 济其国矣。 是其术也, 又何讥焉” 。 在那样的乱世, 如果不在局部做一些妥协, 正直的士人就无法“展其才, 济其国” ,为国效力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刘晏这些权变之术无疑是适合当时情境的。 以身 作则 身为宰相, 手握财权, 经理的国家钱粮数千万计, 但刘晏的个人生活极其简朴。 他家的房子矮小简陋, 没有仆人婢女, 家务事都由家人料理。 他早晨上朝,只在路上买两个烧饼边走边吃, 就算是一顿早饭了。 《唐国史补》 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晏去拜访大舅哥尚书右丞李虞, 至其寝室, 见门帘太破, 就偷量了尺寸, 编了个粗竹门帘想送过去。 但是刘晏“三携至门, 不敢发言而去” 。 这样普通的生活用品, 送给自己的亲戚尚且难以启齿, 更不要说行贿受贿了。 刘晏遭陷害后, 朝廷清查其家产, “唯杂书两乘, 米麦数斛” 。 刘晏被杀后, 百姓无不为他喊冤, 并刻石以传。 再后来, 唐德宗对刘晏的冤情有所觉察, 录用晏之子孙继续为国效力。 此外, 刘晏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运用经济信息治理财政的专家。 他把国家已有的“驿传” (邮递) 系统稍加改造, 建立起情报网, 对及时传递经济信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时刘晏也亲自 出巡去了解“四方货殖低昂及其它利害” , 通过对这些准确情报的分析来掌握各地商业信息, 作出切合实际的决策。 一个高官洁身自好固然是廉政, 能够惠及于民更是廉政。 相比起来, 前者还较容易做到, 后者却难做得多, 而刘晏这个唐朝的财政专家二者都做到了 。 古代官箴文化中的反腐倡廉思想 郭成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官” 是指为政者, “箴” 是指规劝、 告诫与警示。 “官”“箴” 二者合用, 有两重含义: 一是要求当政者在运用权力时, 借助道德精神的力量, 实行自我克制与自我节持, 把握合适的度; 二是在当政者出现弊端与失误,只靠自律难以自 我纠正时, 通过外部力量对权力运行加以制约。 由此可见, 官箴文化的核心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约束权力, 防止权力滥用。 古代官箴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 由为政之道、 为政之德与为政之术三部分组成。 这种防范优先的道德自律与有效的制度约束相结合的防治模式, 有助于澄清吏治, 防范与减少贪腐行为和渎职犯罪。 为政之道 为政之道是官箴文化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准则, 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以“公” 御私。 “公” 是为政之道的重要构成, 指的是为国以“公” 、 为政以“公” 。 以“公” 御私方能秉公处理政务, 这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思想原则。《礼记· 礼运》 中说,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即把“为公” 视为“大道”的内容与指导原则, 强调其对为政的重要作用。 此外, 战国后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指出: “明主之道, 必明于公私之分, 明法制, 去私恩。 ” 他又说:“人臣有私心, 有公义。 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 居官无私, 人臣之公义也。 污行从欲, 安身利家, 人臣之私心也。 ” 为此, “公私不可不明, 法禁不可不审” 。即, “为公” 是建设清明吏治的关键与首要原则, 惟有遵行“为公” 的道义与原则, 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的政治目 标。 以“忠” 御奸。 “忠” 强调的是尽忠于国家, 尽忠于民族, 绝不变节。 它与“奸” 势不两立, 是御奸的重要思想武器。 若君王顺乎民心, 代表国家, 忠君就体现为忠于国家。 反之, 昏君残民误国, 就应起而率民反抗, 绝不能“愚忠” 。孟子曾对齐宣王解释“汤放桀, 武王伐纣” 的天然合理性。 在他看来, 忠于国家与民族是绝对的, 忠君则是相对的。 倘若独夫民贼执掌国柄, 败坏国政, 摧残民众, 对他的放逐与征伐是救民于水火, 是忠于国家与民族的具体表现。 以“信” 御诈。 “信” 指诚信, 主政惟有诚信, 方能有效地抵御狡诈。 如武则天 《臣轨》 所说: “诚为无虚操, 信为不愆期, 言能忠诚信实者, 则人皆爱矣。 ”把诚信作为当政者的重要品格, 惟有讲诚信方能赢得天下人的拥戴。 儒家强调为政诚信的极端重要性,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 为政诚信者, “为上易事, 为下易知” 。 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也指出: “信之为功大矣。 ” 注云:“故君臣不信, 则国政不安, 有倾危也; 父子不信, 则家道不睦, 失慈孝也; 兄弟不信, 则其情不亲, 无恭友也; 朋友不信, 则其交易绝, 不能久矣。 ” 诚信是关乎国家安危、 家庭和睦、 朋友交往的重要准则, 不可或缺。 以“和” 御离。 “和” 指的是合和、 和睦, 与离相对。 孔子有言: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孔子把“和” 视为推行礼义道德的最高目标, 凡事都应以“和”为标准, “和” 成为治世的准则, 也是当权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要实现“和”必须以礼义道德相约束, 否则, 只追求形式上的“和谐” , 做表面文章, 是不能达到“和” 的真实境界的。 为政之德 以“清” 御贪。 “清” 指清廉, 是为政者必备的官德, 也是防御贪腐发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武则天在《臣轨》 中说: “清静无为, 则天与之时; 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 ; “君子虽富贵, 不以养伤身; 虽贫贱, 不以利毁廉” ; “理官莫如平, 临财莫如廉。 廉平之德, 吏之宝也。 ” 所以为政者必须懂得: “非其路而行之, 虽劳不至; 非其有而求之, 虽强不得, 越分故也; 知者不为非其事, 廉者不求非其有, 知其不可故也” ; 惟其如此, “君子行廉以全其真, 守清以保其身 ,富财不如义多, 高位不如德尊” 。 武则天全面阐释了 清廉之德于国于吏的重要意义, 这不仅是她对以往官德建设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也是对贞观之治经验的升华。 以“慎” 御懈。 “慎” 指审慎或慎重, 与懈相对。 孔子对为政以“慎” 具有独到见解, 他说, 为政慎者“终日言不遗己之忧; 终日行不遗己之患” 。 曾子作为孔子的门徒, 非常重视“慎” 在为政中的作用。 他认为,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 并主张贯彻“慎” 的思想原则, 每日三省, 追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尽责, 是否慎重。 这种审慎精神为后人所效仿, 成为后世修炼思想品德的楷模。 武则天在此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挥, 她说, “夫口者, 关也; 舌者, 机也。 出言不当, 驷马不能追也” ; 而“言出于己, 不可止于人; 行发于迩, 不可止于远; 虽欲复止, 其可得乎, 故君子慎之也” 。 她指出为政荒嬉、 言行不慎的危害: “忧患生于所忽, 祸害兴于细微” ; “故言易泄者, 召祸之媒; 事不慎者, 取败之道也” 。 她认为为政当谨慎, 惟其如此, 才能实现“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起” , “非所言勿言, 以避其患; 非所为勿为, 以避其危” 。 反之,“为所非为, 必致倾危” 。 以“勤” 御怠。 “勤” 指勤勉不懈的为政精神与道德操守。 “勤” 的应用,早在西周时期已有记载, 周成王发布《蔡仲之命》 时曾说, “克勤无怠, 以垂宪乃后” 。 又如《尚书· 周书· 吕刑》 所载: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 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 明明在下, 灼于四方, 罔不惟德之勤。 ” 把勤政精神作为推行德政的思想动力, 不仅拓展了“勤” 的意境, 也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南宋胡太初在《昼帘绪论》 中又有进一步发展, 他说: “勤政之要, 莫若清心, 心既清则鸡鸣听政,所谓一日 之事在寅也。 家务尽摒, 所谓公而忘私也。 ” 惟有如此, 才能“今日有某事当决, 某牒当报, 财赋某色当办, 禁系其人当释, 时时察之, 汲汲行之” 。反之, “衔杯嗜酒, 吹竹弹丝, 宦游之乐, 遂至狱讼经年不决, 是非易位而知词讼愈多。 事机愈伙, 不免司败之见诘” 。 即是说清心寡欲, 才能勤于政务, 公而忘私才能勤政不怠。 懈怠政务必将贻误国事, 受到惩治。 对于坚守为政之德, 践行“清” 、 “慎” 、 “勤” 三字精神,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 一书中做过精辟分析: “当官之法, 惟有三事: 曰清; 曰慎; 曰勤。 知此三事者, 可以保禄位, 可以远耻辱, 可以得上之知, 可以得下之援。 ” 他认为:“此天下之要言, 当官处事之大法, 用力简而见功多” , 但此三者, 又是极难做到的。 因为“世之仕者, 临财当事不能自克, 常自 以为不会败, 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 。 所以应当“设心处事, 戒之在初, 不可不察” 。 吕本中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 使为政之德的三字箴言得以广泛流传。 为政之术 为政之术指的是为政的技巧和艺术, 它是古代为政经验的高度概括。 “刚柔相济” 。 古人对为政刚柔相济的艺术多有阐释, 而以清代名幕汪辉祖的讲述最为精彩: “刚则易折, 柔则易暗, 应刚柔相济。 ” 为政过于刚强易受挫折, 过于柔弱则被人埋没, 而刚柔相济才能达成治理的目标。 他认为当政不仅应有为政之道、 为政之德, 还应具备为政之术。 因为为政之术是保障上述二者贯彻执行的重要思路与方法, 不可或缺。 “方圆相协” 。 汪辉祖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又提出“方圆相协” 的为政之术: “方则显愚, 圆则嫌猾, 须方则方, 须圆则圆, 为有方有圆。 方圆乃立身之本。 ” 在坚持原则性(方) 的同时, 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圆) , 使为政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有效地达成施政目标。 “文武并用” 。 这指的是文武二手的结合使用, 也是为政之术的重要构成。其最早出现在《尚书· 虞书· 大禹谟》 舜颂尧德时所说: “帝德广运, 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皇天眷命, 奄有四海, 为天下君。 ” 孔颖达注云: “广谓所附者大,运谓所及者远; 圣无所不通, 神妙无方, 文经天地, 武定祸害。 ” 这是对尧文武并用治国艺术的充分肯定。 而这种为政之术深刻影响后世, 将教化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形成了后世治世的传统。 西周出现的“明德慎罚” , 唐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 明朝的“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 的指导思想,究其原委, 无不源于此。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包拯, 百姓理想化清官的典型 高益荣 元杂剧公案剧里的清官形象, 第一当属包拯。 元杂剧里写包拯的戏有《蝴蝶梦》 、 《鲁斋郎》 、 《后庭花》 、 《生金阁》 、 《灰阑记》 、 《留鞋记》 、 《合同文字》 、 《神奴儿》 、 《盆儿鬼》 、 《陈州粜米》 、 《张千替杀妻》 等, 在这一人物身 上, 融入了 广大人民渴望清明政治的美好理想, 他是人民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清官模式所设计出的形象。 老百姓之所以选择包拯, 当然也是因为他本身确实以清廉刚正著称, 积极参政, 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 受到百姓的怀念。 但是元杂剧中的包拯, 已经不等同于宋时的包拯, 他是经过艺术家和民众不断地想象加工、 丰富和理想化了的清官形象。 元蒙统治者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几乎无法制概念, 皇亲贵族为所欲为, 贪官污吏贪赃枉法, 土豪无赖横行霸道, 广大民众受尽欺凌。 因而, 百姓企盼清正之官能铲除权豪、 为民伸张正义, 《鲁斋郎》 、 《蝴蝶梦》 、 《生金阁》 、 《陈州粜米》 中的包公正是这样的清官。 《鲁斋郎》 里的鲁斋郎、 《蝴蝶梦》 中的葛彪、 《生金阁》 中的庞衙内、 《陈州粜米》 中的刘衙内以及他的儿子、 女婿, 都是权豪势要之徒, 他们骄横恣肆、欺压良善, 又享有“打死人不偿命” 的特权。 面对如此嚣张的特权人物, 包公毫不畏惧, 与恶势力周旋, 最终铲除恶人, 为民申冤平反。 如“智斩鲁斋郎” , 鲁斋郎表面上仅仅是一个主持祭祀的小官, 实际上他是受皇帝恩宠的朝廷要员, 因此他才能任意霸占人妻。 对待这种人, 在皇帝就是法的封建专制社会, 要靠正常的法律程序来惩治他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包公只能“智” 斩。 他把“鲁斋郎” 三个字改为“鱼齐即” , 罗列其罪行上报, 得到皇上批复“斩” 字后再加笔画, 把恶人押上了断头台, 巧借圣旨之威, 为除奸去恶找到“保护伞” , 从而实现了 现实生活中小民那种“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 “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 的理想, 充分体现出民众对清官的崇敬之情。 断案精明、 主持公道, 是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 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承载着广大人民希望法制公平的美好愿望, 在法制不健全的元朝, 人民只能希望为官者凭借超人的智慧惩治恶人, 帮助善良的人们。 因此, 剧作者把人民大众的智慧都聚集在包公身上。 《灰阑记》 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剧写张海棠因贫穷被迫为妓, 后嫁富户马员外为妾。 马正妻与州衙赵令史私通, 为独霸家产, 二人谋划将马毒死, 嫁祸于海棠, 又抢夺海棠之子。 海棠与马正妻吵到官府, 赵令史买通街坊邻里出面作伪证,说孩子为马正妻所生, 又将海棠屈打成招, 承认毒死丈夫, 问成死罪, 押解开封府。 包拯接到申文, 重新审理, 画地为圈, 放孩子于圈内, 让海棠与马正妻各拉幼儿的手, 谁拽出孩子便是谁的。 海棠恐伤子不忍用力拉扯, 因而马妻拽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廉政历史人物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庄子,惠施,事情,人生,形象,德行,秦王,行为,小吏,只有你,万事万物,世界,人们,位置,历史,宇宙,学说,宰相,祖父,心灵,感觉,梁国,漆园,灵魂,生平事迹,生命,痔疮,社会,神龟,笔下

2020-06-28 #经典故事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诗人,唐琬,蒲松龄,庄子,辛弃疾,琵琶,陆游,沈园,形象,白居易,历史,才能,灵魂,聊斋志异,白司马,故事,惠施,感觉,政治,诗词,事情,人生,作者,先生,墓园,声音,德行,文人,朝廷,沙场

2020-06-28 #短篇故事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美文欣赏——历史人物篇

诗人,唐琬,蒲松龄,庄子,辛弃疾,琵琶,陆游,沈园,形象,白居易,历史,才能,灵魂,聊斋志异,白司马,故事,惠施,感觉,政治,诗词,事情,人生,作者,先生,墓园,声音,德行,文人,朝廷,沙场

2012-09-03 #故事会

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篇

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篇

成语,孩子,历史,国学,文化,孔子,孟母三迁,庄则敬,楚庄王,苏秦,传统文化,国学启蒙,国学教育,孩子们,资源,地址,中华民族,中华,吐哺握发,古人,成语故事,插画,覆水难收,邮箱,青少年,教育,去了解,直接发,举一反三,专心致志

2020-08-02 #故事大全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历史,民众,历史文化,聊城历史,作用,底蕴,文化,真实性,有关,多彩的民俗风情,杨翠婷,责任编辑,中华文明,交汇点,人物,来源,作品,以飨读者,内容,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发祥地,古代人,口头文学,故事,实用功能,多角度,实...

2020-05-20 #故事阅读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历史,民众,历史文化,聊城历史,作用,底蕴,文化,真实性,有关,多彩的民俗风情,杨翠婷,责任编辑,中华文明,交汇点,人物,来源,作品,以飨读者,内容,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发祥地,古代人,口头文学,故事,实用功能,多角度,实...

2020-05-20 #小故事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历史,民众,历史文化,聊城历史,作用,底蕴,文化,真实性,有关,多彩的民俗风情,杨翠婷,责任编辑,中华文明,交汇点,人物,来源,作品,以飨读者,内容,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发祥地,古代人,口头文学,故事,实用功能,多角度,实...

2020-05-21 #长篇故事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之人物篇

聊城,民间故事,历史,民众,历史文化,聊城历史,作用,底蕴,文化,真实性,有关,多彩的民俗风情,杨翠婷,责任编辑,中华文明,交汇点,人物,来源,作品,以飨读者,内容,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发祥地,古代人,口头文学,故事,实用功能,多角度,实...

2020-08-2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