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时间:2020-09-26

创作儿童生活故事一则

提示:本文共有 165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4 分钟。

故事性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性之一。作品中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的循序发展、环环相扣形成故事情节。一部作品的情节是否真实、具体、生动、曲折、连贯和完整,决定了作品故事性的强弱。故事性对揭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强化艺术效果都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一、故事性与儿童阅读

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喜爱故事是人的欣赏特性,因此,讲故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的。日本、欧洲各民族就有“讲谈”的传统;阿拉伯民族更是以“夜谈”而闻名于世。在中国,早在周朝就出现了以讲故事谋生的人,至唐朝时讲故事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由此可见,很久以来,故事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儿童来说,喜爱故事、热衷于了解故事情节是其阅读的天性。正是出于对故事的喜爱和追求,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前,儿童就是凭借着对故事的直觉与喜爱,从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选择具有浓郁故事性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读物。如中国民间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民间传说《大禹治水》、《诸葛亮的传说》、《十二生肖》;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青蛙王子》;中国古典文学《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故事、英国小说《格列弗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故事等。在今天,故事性仍是儿童特别看重的文学特质之一。儿童的阅读之所以尤其注重故事性,是因为他们的文学阅读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环环相扣、娓娓道来的故事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比对成年读者更具吸引力。

二、故事性的构成

一“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

任何叙事性的作品首先都存在着一个基本故事,我们将其称之为“故事元”。故事元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而其他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故事元这个中心服务的。例如安伟邦的儿童故事《圈儿,圈儿,圈儿》的故事元是“大成写错别字出洋相”。至于他出什么洋相,怎么出洋相,都是从故事元“大成写错别字出洋相”派生出来的。同样,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故事元是“张嘎子参加八路打日本鬼子”;台湾儿童诗人戴惠华的儿童诗《偷糖吃》的故事元是“玲玲上课不专心受老师批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的故事元是“丑小鸭成为小天鹅”;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儿童小说《最后一片藤叶》的故事元是“贝尔曼先生用生命鼓励生病的珍妮”;毕淑敏散文《关爱》的故事元是“儿子芦淼语文测验考坏了”;伊索寓言《老鼠的好主意》的故事元是“老鼠协商对付猫的办法”。讲述不同故事的作品,其故事元可以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民间故事中的“灰姑娘型童话”、“羽衣型童话”、“田螺姑娘型童话”、“三兄弟型童话”、“狼外婆型童话”、“动物报恩型童话”、“蛇郎型童话”等,之所以成为一种类型,就是因为每种类型的故事元都是相同的。故事要靠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完善。情节和细节的安排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元,作品也会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例如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和《鲨鱼》,这两个作品的故事元都是父亲救儿子。然而因为《跳水》和《鲨鱼》这两篇故事中“父亲救儿子”的具体情节、细节等其它内容和表达形式不同,就演绎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这说明,故事元可以是没有个性特征的,它只不过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中心事件;而情节却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它运用其构成的最小元素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儿童文学作品被分为不同体裁,就是因为它们在运用细节演绎中心事件过程中的完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而决定了作品故事性强弱的不同。演绎得比较完善的,如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童话、寓言、儿童戏剧、科幻文学、儿童叙事诗歌等,这些体裁的作品其故事性就显得强一些;但儿童抒情诗、儿童抒情散文等,其故事性则被消减得很弱,甚至没有。因此,要想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就得力求在情节、细节上下功夫。

故事情节的展开还常常需要一种“矛盾体现物”来支撑,这种“矛盾体现物”在民间故事中也称“道具”。人物、环境和事件是故事情节构成的要素,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生活矛盾,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自己内心的矛盾等,造成了事件的变化和经过——情节,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围绕人物这个中心展开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活生生的人,因此,离不开社会生活中各种必须的“生活物件”,故事情节中的“生活物件”如果与事件的变化和经过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会成为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例如儿童动画片《过猴山》中的草帽。《过猴山》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卖草帽的老汉,在经过一座猴子很多的山时,他的草帽被猴子们抢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要夺回自己的草帽。他发现猴子有模仿人的动作的习性,就用自己的动作来欺骗猴子。他把自己戴的那顶草帽扔到地上,猴子们果然也把草帽丢在地上。几经周折,他终于夺回了自己的全部草帽。《过猴山》故事情节中的“生活物件”草帽与事件的变化和经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成为了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如果《过猴山》离开了草帽这个重要的人猴“矛盾体现物”,整个故事结构就会散架了。再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列夫· 托尔斯泰《跳水》中的帽子、枪,《鲨鱼》中的炮等“生活物件”,都支撑着故事情节的架构,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没有了火柴,《跳水》中没有了帽子和枪,《鲨鱼》中没有了炮,这些失去了“矛盾体现物”的作品的情节,就会一下子散架。因此可以认为,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矛盾体现物”,实际上也是构成故事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二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

评价一篇作品的传奇性和传奇色彩,一般是指它的情节曲折离奇,具有某种怪异性和神秘色彩。具有传奇性的故事往往采用变形的艺术手段,通过夸张,将生活特异化、漫画化或理想化,因而能够引人入胜。俗话说“非奇不传”。奇的事件、奇的人物,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传奇性在情节的展开上,往往表现出离奇曲折、不同寻常的特色。具体而言,就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往往通过偶然、巧合、夸张乃至超常的形式来促成情节变化,从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传奇性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它是作者运用想象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夸张、渲染、虚拟后而达到的艺术高度,是构成作品故事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例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童话《奇异的巧克力工厂》,写五个思想、性格不同的孩子在参观一座巧克力工厂时的种种奇遇。贪吃的奥古斯塔掉进漾满巧克力溶液的大河;被宠坏的薇鲁卡掉进运送垃圾的管道;整日口香糖不离嘴、胖得发紫的维奥莱特被送进榨干机;电视迷迈克闯进传送巧克力的电视机而变成微型人;只有在贫寒中长大、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查理安然无恙。作品以大胆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极力的渲染,把现实、幻想和当代科技完美融合,使故事离奇曲折,事件、人物奇特,创造出一种虚实相间、怪诞离奇的童话氛围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世界,童话人物活跃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对儿童读者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传奇性是艺术虚构的独特表现。它通过营构离奇曲折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奇情异象,有利于充分显示社会生活中复杂、尖锐的矛盾。但是传奇性虽然包含着较多的虚构,却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随心所欲地瞎编滥造。因为构成传奇性的偶然和巧合的情节是建立在必然和可能的基础之上的。传奇性之所以能做到奇而可信,关键就在于它准确地表达了这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和可能,这是传奇的精魂所在,也是它能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即使知道故事不是真的,也愿意相信它。例如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主人公匹诺曹一出生就颇具传奇性,一段又会哭又会笑的木头,被樱桃师傅找到后送给他的老朋友杰佩托,杰佩托将木头刻成一个木偶,眼睛刚刻好,就会骨碌碌地转动;鼻子刚做好,就开始长起来;嘴巴还没做好,就张开来笑了;手刚做好,就把雕刻他的杰佩托的假发套拉掉了;等到腿一会动,他就满屋子乱跑……以后的情节就更奇了,他一说谎鼻子就长一截;他正想吃煎鸡蛋,鸡蛋里却飞出了小鸡;由于贪玩,他长出一双驴耳朵,并真的变成一头驴;他在大鲨鱼的肚子里找到了“爸爸”杰佩托……作品以它变化无穷的传奇性情节,使得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对它所讲述的匹诺曹的故事,宁信其有,不疑其无。

同时,叙事技巧中还常常利用偶然、巧合、夸张、幻想等手段来强化传奇性,使故事情节跌宕有致、扣人心弦,收到出人意料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社会生活的种种经历,教会了人们凡事总要事先对有关方面的情况和事情的有关结果等进行符合自己思维逻辑(思维习惯)的估计。即事先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和有关情况进行意料。如果人们事先对有关方面的事情的有关结果和有关情况的意料与现实发生的情况和事情的结果大致一样,便会满意地谓之为“意料之中”。而意外性则指的是人们事先对有关方面的情况和事情的有关结果的意料和现实发生的情况和事情的结果不一样。即所谓“出乎意料之外”。

在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出人意料之外的故事结果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故事的发展、结果与大多数读者事先意料的一样或者大致相同,那他们多半会对阅读故事失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作者常常揣摩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运用“意外性”创作技巧来“出人意料”,使儿童读者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新鲜感,以提升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实际上是被当作一则“微型童话”来欣赏的《伊索寓言·驴子和骡子》:

有一个赶车的,赶着一只驴子和一只骡子动身出门去了。驴子和骡子都驮着重东西。

驴子起初在平地上还能稳稳当当地走。可是到了一座大山脚下,要走上陡坡,就觉得有点儿受不了了。它要求骡子代他担负一小部分,好让它把大部分东西驮到家里。

可是骡子不答应。

不久,它们走到一个荒僻的地方,驴子驮得筋疲力尽,一跤摔倒,登时就死了。

赶大车的无法可想,只好把原来归驴子驮的东西都加在骡子身上,连剥下来的一张驴皮也放了上去。

骡子驮着这么多的东西,一边叹气一边对自己说:

“唉,真是活该!当初驴子要我帮它一点儿忙,要是我答应了,现在也不至于除了驮上它驮过的东西之外,还得驮它的臭皮囊了。

这篇作品故事虽然短小,却是看着开头猜不着结尾的精彩篇章,甚至直到驴子摔死,读者也还很难对将要发生在骡子身上的情况和故事的结果进行意料,从而猜到故事的结局。故事结果出来了,读者仔细想想,故事结局正符合自己的思维逻辑,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一样。这就是作者运用“意外性”创作技巧而造成的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入人意料之中”。

三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与曲折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必须是完整、连贯、生动、曲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作品就是靠完整、连贯、生动、曲折的故事来抓住儿童读者的。中国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就认为,他的作品从来就是以故事吸引读者。被称为20 世纪最具想象力的故事大王达尔也很注重情节性、故事性,他曾专门就童话的故事性发表过意见:

儿童书籍作者首要的职责,是写这样的书,它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激动人心的,有趣的,通畅的和优美的。只要孩子一读到它,就爱不释手。我发现为儿童写书并不容易。对我来说,同写给成人看的小说一样难,或许还要更难些,因为构思一个色彩分明、十分奇丽而又十分新鲜的情节,是一件苦差事。我可能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甚至一年才想出一个情节。我绕着房子、花园、村子和村里的街道溜达,一次又一次地寻觅那鲜明、独特的新构想。怎样写好一个满意的开头,这对我太难了……小小的萌芽逐渐长大了,故事的色彩鲜明起来,一种创造激情慢慢到来。握笔的手也颤抖起来,这时,写书的工作才真正开始了。①

两位作家的看法都说明,写出故事是为儿童读者创作作品的重要一环,倘若故事平淡、缺少曲折和波澜,就难以吸引儿童读者。因此,完整、生动、连贯、曲折之于故事性就必不可少。

完整性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特征。它是指故事要反映事件产生的原因、中间的曲折、最后的结局等,即故事要反映出一个特定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转化的全部过程。故事的连贯性即指情节节奏紧凑明快,无松散、拖沓;情节的推进一环扣一环,波波相连,无较大跨度的跳跃性。生动性主要是指情节因其新奇、丰富、曲折、有趣、惊险、动情等特点而达到的令人难忘、引人入胜的效果。巧合、误会等艺术手法可以促成情节的生动性效果。

一篇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是否具有曲折性,直接影响到其故事性的强弱。而故事性不强的作品,将直接影响儿童读者对作品的记忆和传播。因此,曲折性也成为故事性不可或缺的因素。这里,曲折性指在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来安排整个作品内容时,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而注重情节的起伏和悬念的设置。例如被称为“当代的格林”的伊泰罗· 卡尔维诺采集的意大利童话《小鹅》,一开始就交代了小鹅独自留下,离开鹅群的原因,为小鹅以后被迫独自同狐狸周旋埋下伏笔。为了得到铁屋而满足铁匠的条件,作品安排了“锤子每敲一下它就下一只蛋,”一气下了200 只蛋的情节,新奇而有趣。在写小鹅同狡猾的狐狸三次智斗时可谓一环扣一环,波澜迭出,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难对付。在这一情节中,小鹅都因地、因条件制宜,随机应变,沉着对敌,特别是三次智斗中小鹅钻进大瓜躲避狐狸的细节,曲折而又惊险。整篇作品就以故事的曲折性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读者,

他们因小鹅小胜而小快,也随小鹅的大胜而大快。而当情节发展到一心想吃小鹅的狐狸被小鹅使计用绳套住脖子时,儿童读者会为之而欢呼雀跃。

“圆满——缺略——补救”,是造成故事曲折性的重要方法。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正是“缺略与补救”的意思。例如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结构情节,作者徐光耀在故事情节中,让小主人公张嘎子犯个错误,捅个漏子,然后再去纠正他,从这样的矛盾中制造出了张嘎子这个典型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再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相聚一起是“圆满”,吃了毒苹果死去是“缺略”,王子的吻是“补救”,重新活过来又是“圆满”。这样的情节过程就有了故事味,就叫故事性强。这种方法正是“缺略与补救”的方法。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总会看到主人公在“圆满——缺略——补救”的循环中活动。

四叙事技巧中的悬念与气氛控制

悬念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有的创作技巧,是作家在情节发展中所铺设的悬而待解的疑端。对于内容复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来说,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心理,并增强情节的生动性,从而满足儿童读者的好奇心,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感情引向对作品人物命运的关注上来。若无悬念,一看故事开头就知道结尾,这样的作品通常很难受到儿童读者的欢迎。因此,为了加强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家常常在故事叙述中设置悬念,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在通常情况下,悬念常见于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换言之,就是在紧张时刻把一些问题悬在那里暂时不要管,“卖关子”埋下伏笔,以引起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促使他们寻根问底。一般来说,人物的命运、扣人心弦的事件起因、奇特的事件结局、包含机密的“道具”、引人关注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构成悬念的因素。而故弄玄虚、设“迷魂阵”则是设置悬念常用的方法。在一篇作品中,有贯穿全篇的悬念,也有在作品的进展中各成单元的悬念。苏格兰作家史蒂文森的冒险小说《宝岛》就是悬念设置的典范之作。小说第一章,写船长毕尔成天喝酒,唱古怪歌曲,在海边望,怀着极度恐慌的心情等待着一个“独脚航海人”的出现。一个强烈的悬念就这样产生了:毕尔是什么人?为什么住到“彭保大将”旅馆?为什么提心吊胆地等待“独脚航海人”的出现?这就给了儿童读者一种暗示:这里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于是小读者的心就这样被“悬挂”起来。接下来,小说中“种种别出心裁的阴谋诡计在作家笔下都变成灵活的特种游戏。读者读来,似乎感觉到已经揭开秘密内幕的一角了,可到下一章又出现一个新的圈套。直到最后一章,读者还难于猜测下面将如何结局。”①可以说,《宝岛》的情节就是在不断的悬念设置中展开的,而作品那让读者提心吊胆地焦虑的效果,无疑是这部冒险小说的一大成功。史蒂文森堪称悬念大师,他的作品说明,儿童文学作品能否吸引儿童读者,并且把这种吸引力维持到读完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情节中是否有明确、强烈的悬念。

气氛控制和悬念设置有着紧密的联系。气氛即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这里所说的“一定环境”,指文学作品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中,由作者创设的人物形象生活的典型环境。因此,这“一定环境”是由作者进行控制的,这“一定环境”中的“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和“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景象”,当然也是由作者进行控制的。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气氛控制”,实际上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又一种特有的创作技巧。

气氛控制首先和环境描写直接联系在一起。让人物形象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一环,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描写故事里的特定的生活景象,要求这生活景象包含着故事的“机密”,能给读者以某种强烈的感觉;二是描写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生活景象(典型环境)中的精神表现,亦要求这精神表现体现着故事的“意蕴”,能给读者以某种强烈的感觉。作者对两个方面的描写,都要求能在读者阅读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触动,以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

例如安徒生的《野天鹅》,故事的结局对特定的生活景象进行了一段描写:

有一阵香气徐徐散发开来,好像有几百朵玫瑰花正在开放,因为柴火堆上的每一根木头都已经生出了根、冒出了枝子—一现在竖立在那儿的是一道香气扑鼻的篱笆,又高又大,生满了红色的玫瑰。在篱笆上面,一朵又白又亮的鲜花,射出光辉,像一颗星星。

安徒生让艾丽莎置身于这特定的环境之中,写她在特定的生活景象中的精神表现:

她倒在哥哥们的怀里,失掉了知觉,因为激动、焦虑、痛楚这时都一齐集到她心上了……”“……国王摘下这朵花,把它插在艾丽莎的胸前。她苏醒过来,心中有一片和平与幸福的感觉。

花香是艾丽莎的幸福感觉,红玫瑰是对艾丽莎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对故事气氛进行这样的控制,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觉,在读者阅读心理上造成触动,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

再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金发女孩子,衣衫褴褛,用裙子兜着火柴,在圣诞节的夜晚,孤寂地在寒冷黑暗的街头踟蹰。没人买她的火柴,没人和她说话,没人对她有一丝同情,一丝关切。她冻饿难忍,只能用手中火柴的微光取暖。冥冥中,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温暖的火炉、还有身插刀叉摇摇摆摆向她走来的烤鹅。最后,她在幻想的幸福中冻饿而死,死在离圣诞树、火炉和烤鹅只有两步之遥的墙角里。

小女孩的死亡是悲惨的。然而,安徒生考虑到小读者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对故事气氛的悲惨性进行缓解,缓解到不引起小读者因悲而伤心的一个度上,以控制故事气氛向凄惨的方向发展。他没有向小读者渲染金发小女孩夭亡的惨象,而是从一个基督徒的心理出发,对故事的景象进行控制,为她的不幸夭亡渲染上一袭柔和温暖的气氛,把她的死亡描述得丝毫也不可怕,甚至还十分动人。他让小女孩死在了深深疼爱她的祖母的怀抱里:

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去了——她们跟上帝在一起!

我们还可以通过日本著名作家秋田雨雀的童话名篇《白鸟之国》来看作者对故事气氛的控制。

……四只小白鸟……一天天地长大了,疏松的乳毛变成绵毛,绵毛又逐渐变成纺绸一般的羽毛。等到羽毛丰满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也分明了,它们便离开母亲的身边,东飞西飞。它们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飞到湖中, 随意捉些鱼儿、蚌儿来吃。

因为小白鸟们的羽翼还没有充分发育,做父母的心中很是担忧。

“喂!喂!别游得太远了。快回来!快回来! ”做父母的白鸟张开双翅,呼唤着小白鸟们。

小白鸟全然不理会双亲的忧虑。它们也不对父母说一声,就径直飞到一、二里远的地方去游泳了。小孩子们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它们看到了湖上的各种情景,有和自己同类的鸟儿,翱翔在高空,整天唱着悦耳的歌声;有伸着可怕的嘴追逐着水鸟的大鸟;有外形同自己类似、但穿着非常粗糙的丑鸟;也有终生都站在湖水中默默地看着人世的鸟儿。

小白鸟们觉得这世上十分有趣。

“这就是所谓世界吧!”小白鸟们这样想。它们天天都滑动着红红的蹼,在湖上到处游玩。

这是故事里的一段特定的生活景象的描写。这段生活景象表面上看起来很恬静,但却包含着故事的“机密”——作品已经有所交代:“白鸟夫妇因为自己是独眼,生了四只两个眼睛的白鸟, 便以为它们是残废,总耿耿于怀,觉得窝囊。”透露着白鸟夫妇在这特定的生活景象中的精神表现:“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睛弄瞎了吧。”这种描写会使小读者产生一种小白鸟将要出事的强烈的感觉,这感觉能在小读者阅读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触动,在小读者心中,这生活景象的恬静氤氲着不安,这就使故事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引起了小读者的心理共鸣。这时,作者进一步加强紧张的气氛,以坚定白鸟夫妇弄瞎四只小白鸟一只眼睛的打算:

恰好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扑着双翅,发出可怕的声响.从他们头上掠过。白乌夫妇大吃一惊,连忙躲进草丛深处。“要是给这只饿鹰看见,可不得了啊。不知咱们的孩子们此刻在哪儿?”白鸟父亲低声说……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索性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弄瞎吧……现在是非这样做不可的时候了……虽然可怜,但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白鸟父亲说。

作者考虑到小读者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对故事气氛的紧张性进行释放,释放到不引起小读者产生害怕心理的一个度上,以控制故事气氛向恐怖的方向发展。于是他没有详细地描写白鸟夫妇如何弄瞎四只小白鸟一只眼睛的经过,没有详细地描写四只小白鸟没有了一只眼睛后如何痛苦的惨状,也没有详细地描写四只小白鸟没有了一只眼睛后被饿鹰抓走的场面,而是采用简洁的笔法,用几个画面一笔带过:

一天早晨醒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在他们看来,这世界突然黑暗了。他们每日在湖湾的岸上蹒跚地踱来踱去,恋慕着广阔的湖水,发出声声哀鸣。某日,两只饥饿的大老鹰飞到湖上来,用锐利的爪子轻而易举地将四只小白鸟抓去,飞上高空……利爪迅速刺进四只小白鸟的小小胸脯……此刻,他们的心脏正在破裂。

作者笔墨虽然简洁,但对悲惨气氛却控制得很好,悲剧色彩既很浓烈,又因为小读者而作了淡化的处理,使故事结局悲惨而不恐怖,充满了哲理韵味。

五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幻想色彩浓厚的叙事性作品,具有较多的“原始性”成分。即使是在文明社会中,儿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在“没有多少文化”、“半开化”的儿童中流传,而且其传播方式在相当一部分儿童中主要是第一传播媒介———口头语言。也因此,儿童文学的叙述方式自然要建立在以口头语言为媒介的“说”、“唱”、“讲”、“听”的传播方式基础上。口头语言在负载信息的性能上和书面语言不完全相同,它分为日常口语和文学口语。日常口语又称口头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口头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与书面语相对立而存在,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这种生活化的日常口语虽然没有书面语言准确周密,但却比书面语通俗、简短、灵活,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语、书面语两种语言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文学口语。

儿童文学的叙事性语言是一种充分儿童化的文学口语形式,它以简明为前提,以生动为根本。其用词通俗明白,语句结构简单,还含有富于情态表现力的对话性语气,所以往往能使作品产生一种将作者和儿童读者置于一个场景中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的特殊效果,从而拉近了作者和儿童读者的距离。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是儿童读者,一般来说,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较成人低,文学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尤其年龄较小的儿童的阅读,还需要借助成人讲述的帮助。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口头文学的许多叙述特点。因此当作家为儿童创作之时,他们会更理性地使用通俗易懂、生动传神的“儿童文学口语”去进行艺术的表现,这种儿童口语,我们也称之为“故事语言”。对此,我们不妨以英国怪味童话作家唐纳德· 比塞特的《一个唬老虎的小男孩》为例以窥其一斑。

……老虎只等沙奇一走近,就“崩”一下蹦了出来,嘴里吼叫着:“呼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

沙奇也对着老虎吼叫:“呼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

老虎生气了。“他把我当成什么啦?”他寻思道:“当成猫?当成兔子?当成玩熊?唔,不对,应该叫‘浣熊’?”

过了几天,沙奇又到外面去,他正在路上走着,被老虎看见了,他一下从大树后头蹦了出来,这回叫得比前回更响了:“呼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

“您好,老虎!”沙奇说着,用手拍了拍老虎的肩膀。沙奇拍老虎的肩膀,老虎觉得太受不了啦,就撒腿跑了。它灰溜溜的,尾巴拖在地上。它磨了一阵爪子,学着吼得更响:“我是老虎呀!”它说。“老虎!老虎虎虎虎!”……

这篇作品的用词通俗易懂,语气亲切,而且完全是儿童的口语,表现出较强的对话性和情态性。这样叙述语言,能使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化气息,是生动传神的“儿童文学口语”。而诸如此类文学口语的运用,在儿童文学中是俯拾皆是的。

六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一般来讲,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故事的构成方式主要有“纵列式结构”和“横列式结构”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故事构成方式,常见的有“三迭式结构”、“连环式结构”、“对立式结构”、“误会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设伏式结构”等。

1.纵列式结构

“纵列式结构”也称“顺叙法”。“纵列式结构”按三种程式来组织情节:或按照故事中某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按照故事中某个人物经历变化的自然进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按照故事中某种事物的来源或产生的自然进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顺叙法一般以单纯形式体现,讲一个线索单一的故事,这有利于满足儿童读者希望故事讲述者或创作者从头至尾、有声有色地叙述故事前因后果的愿望,有利于丰富故事的可传性因子,因此,在儿童文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美国梅布尔·瓦茨的儿童生活故事《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德国鲍圭埃特的儿童生活故事《一封信》,前苏联廖·卡明斯基的儿童生活故事《为什么要上学》等,都运用的是纵列式结构。

2.横列式结构

“横列式结构”是按空间顺序将若干前后并无直接联系的生活场景或情节并列安排,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共同表现主题。如日本民间故事《好运气的猎人》,描述一个猎人打猎的故事。作品并列安排了五个生活场景:一条田埂上落着十三只野鸭,其中有十二只是排成一溜儿的,有一只稍微离得远一点儿,猎人一枪穿透了十二只野鸭,子弹碰在岩石上,又弹回来把离得稍微远一点儿的那只野鸭也打中了;有几只野鸭受伤了,落到旁边的小河里乱扑腾,顺着河水向下游漂去,他跳进河里去捞,把河里的几只野鸭捆好;猎人脚下一滑,赶紧伸手去抓岸上一条突出的树根,那“树根”其实是一只兔子的后腿,结果他抓到了兔子,一个屁股蹲儿又跌倒在河里;猎人往岸上爬时,兔子想逃跑,拼命挣扎, 两条前腿从地里创出了很多土豆;猎人回家到炉子边烤火,裤筒里什么在动,脱下一看,原来是刚才跌到河里的时候, 五十多条泥鳅钻进裤子里去了。这五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猎人的运气真好。

3.三迭式结构

“三迭式结构”也称“三段法”。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一般以复合形式中的连缀式结构体现。遵循三段的原则,或把人物事件分为开端、发展、解决三个阶段进行描述;或在人物事件的配制上以“三”为单位;或重在表现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三段法是中外民间儿童文学作品常用的传统方式。深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童话性小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便是用三迭式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的典型例子。但三迭式结构的作品,其情节的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复中体现出变化和发展,而且这种变化中又能体现出整体的美。如阮章竞《金色的海螺》中少年三次下海,海神娘娘给他三个考验,一个比一个厉害,他的反抗也一次比一次猛烈,从而战胜了三次考验。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重复,而是更好的突出了少年的性格特征。三迭式结构的运用,能造成回环曲折的艺术效果,很能适应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

4.连环式结构

“连环式结构”也称“多段式情节反复法”。其特点是情节在三段式反复的基础上再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延伸、发展,因此,这种结构的作品其情节反复的次数一般在四次以上,直到故事情节结束为止。连环式结构主要有:直串式顺序反复程式,如苏联动物故事作家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故事连续写苍蝇把蜻蜓、金鱼、虾、梅花鹿、狐狸等动物的尾巴当成没用的尾巴,反复寻找都失败了,最后死在牛尾巴之下。作品通过多次寻找的情节反复和由此带来的层层递进的演化,既增强了故事性,把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又形象地再现了苍蝇的霸蛮可恶,揭示了科学的主题;头尾串式循环反复程式,如中国、缅甸等国都有流传的民间童话《老鼠娶亲》,讲述鼠姑娘要出嫁,其父母带她先后找了太阳、乌云、风、小土山、牛棚里的公牛、缰绳,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嫁给了老鼠的故事;双串式,如英国凯瑟琳的《煎饼帽子》,讲述小主人公迈克尔学习摊煎饼的故事。迈克尔处于故事的中心,串起了妈妈摊煎饼和自己摊煎饼两件事;一串一解式,如民间动物故事《猴子摘包谷》,讲述一只猴子菜园里摘包谷,桃林里摘桃,瓜园里摘西瓜,路上赶兔子,结果空着两只手回家的故事。幼儿文学作品为适应幼儿理解能力较低的特点,常采用连环式结构以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

5.对立式结构

“对立式结构”也称“对照法”,即从正反、左右、前后、上下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来组织情节。对照法一般以复合形式的连锁式结构体现,即遵循对照的原则,描述对立的双方,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形象放置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活动,以形成鲜明比对。由于不同人物形象所代表的个性品质、社会地位、个人身份、思想立场、处世态度等的不同,对立式结构容易形成故事人物形象的明显差异,从而有利于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性格的鲜明对照,体现较强的故事性,符合儿童读者在比较中清晰认识事物并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心理特点。对立式结构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运用极其普遍。张铁苏的儿歌《没耳朵变尖耳朵》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作品前面写多多“没耳朵”,后面写多多“尖耳朵”,由“没耳朵”到“尖耳朵”采用的就是对立式结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把作品暗含的思想内容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伊索寓言《龟兔赛跑》中的龟与兔比对,“蛇郎型”童话中姐姐与妹妹的比对等等,都运用了对立式结构。

6.误会式结构

“误会式结构”也称“误会法”。即利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来组织故事的情节。它或由作者为故事中的人物编造特定的误会场面,或安排故事中的人物自己制造出种种误会,分为有意误会和无意误会两种形式。误会法有利于故事的悬念设置与气氛控制;有利于故事情节在愉快的基调上展开;有利于张扬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心理,增强情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幽默感,从而满足儿童读者的好奇心,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感情引向对故事的关注上来,符合儿童读者愿意在愉快中认识事物并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心理特点。因此误会式结构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运用得也极其普遍。寓言《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为避免被老虎吃掉而故意制造了老虎的误会,属误会式结构中的有意误会。民间机智人物阿凡提故事中的《巴依理发》,那贪便宜的巴依两次误会阿凡提的话,结果被阿凡提把头剃了个光溜溜,巴依对阿凡提问话的误会而造成的情节发展,属误会式结构中的无意误会。

7.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也称“递进法”。即由前后事件构成故事,两个事件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相互联系,前事件为后事件作铺垫的故事情节组织方式。具体体现为“一报还一报式”——表现为前事件中人物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后事件中的人物,后者因而作出相应的行为以对前者进行回应;“变化式”——表现为因种种环境、人物思想、忌讳等因素而致使故事发生变化;“报恩式”——表现为前事件中人物的善举影响了后事件中的人物,后者在前者遇到困难和危急时作出相应的行为以对前者进行回报;“犯忌式”——表现为前事件的正常发展因后事件中人物的过失而立刻终止;“综合式”——两种以上的故事构成方式在一个故事中先后运用,前者对后者来说具有递进意义。递进式结构在增大故事容量和使故事层次分明上有着显著特色,运用较为广泛。如张汉忠的儿童生活故事《自己骗自己的故事》,先写小豆子“骗人取乐”的事,后写他摔跤的事,而他摔跤正是“骗人取乐”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再如韦雪妮儿童生活故事《小云云的信》,作者是这样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作品先交代了小云云爸爸来信的事,然后写小云云给爸爸写信的事。由前后两件事构成了整个故事,前后两件事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相互紧密联系,前件事为后件事作了铺垫,形成递进关系。

8、设伏式结构

“设伏式结构”也称“设伏法”,即从故事结构构思的角度,在故事情节发展中铺设悬而待解的疑端,将故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些必要组成部分中的一时不需要让读者知道的人物、事件或其它因素埋伏下来,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候进行披露,以引起故事发展的情节组织方式。“设伏法”可以将整个故事设为一条埋伏线;也可以为故事的某一两个情节设下埋伏;还可以一条埋伏线一条埋伏线地进行设制。设伏的对象可以是事件、人物和物件。可以明设伏,也可以暗设伏。“设伏法”使故事发展结果难料,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美国史梯曼的儿童生活故事《摩尔根又掉井里去了》便采用设伏式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故事将整个故事设为一条埋伏线,讲男孩比尔的爷爷家有一只叫“摩尔根”公鸡老爱掉进家门前的一口枯井里去。故事作者用“摩尔根”设伏,安排老人、邻居大叔,邻居太太、小贩、路过的人消防队的人、救护车、警察、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的摄像员等一大群人涌向比尔爷爷家, 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在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童话、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寓言、儿童科学文艺等体裁中,故事性比较明显。儿歌、儿童诗、图画文学、儿童散文等情况较复杂些,它们固然也用一些故事来构筑其内容,但它们一般只有一个基本的故事,而很少运用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即使这些类型的作品不乏对故事元的演绎,但这种演绎也较为粗略,因此故事性在这些体裁中就相对弱一些。但对于叙事诗、叙事散文等作品,其运用细节对中心事件所进行的演绎会相对细致一些,故事性也就强一些。即使是抒情散文,有的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故事性,如郭风1946 年写的儿童散文《初次的拜访》即是这样。作者在作品中这样描述花的孩子的初次拜访:“一群花的小孩子,同一群土蜂一起来拜访野菊的小屋”,小野菊“和大家握手,邀请大家走到屋内来”,“土蜂们开始合唱一支歌”,“蒲公英、紫罗兰们各从他们随身带的小书袋里拿出一本小书,各人轮流朗读一首童谣”。

这里,花的孩子们拜访野菊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其中不乏情节的推进,也不乏细节的表现,它们在富有诗情和诗意的描述中透出鲜明的故事性。下面以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寓言等为例,谈谈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

一儿歌、儿童诗用小小的情节来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

“寓情于事”是儿童诗歌经常采用的手法,具体指儿童诗歌借助于某一件事来抒发情感。这种手法,在儿童叙事诗中更突出些。如蒋应武的《小熊过桥》,作者在情节的开端进行铺叙,安排笨笨的小熊去过“摇摇摇”的小竹桥,这就给小读者设下了悬念:小熊能过去吗?紧接着,作者在铺叙中边释悬念边再设悬念:“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这样的情节,对于小读者来说,是非常惊险的了,因而牢牢地抓住了小读者的心,使他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小熊会掉下去吗?后来怎么样了?这种对小熊的关爱之情使小读者急切地想知道下文。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作者却不慌不忙地用两个诗句作环境烘托:“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这给了小读者某种意义的暗示,也更强化了小读者们急切的心情。情节就这样被逐渐推向了高潮:小熊的求助声唤来了乐于助人的小鲤鱼,在小鲤鱼的鼓励和帮助下,小熊终于勇敢地自己过了桥。悬念完全解开,小读者也松了一口气。可见,作品始终以故事性吸引着小读者的注意。其他儿童诗歌如童话诗、寓言诗、儿童剧诗、儿童讽刺诗等,也无不利用故事性来吸引儿童读者。就是儿童抒情诗也因“寓情于事”手法的运用而具有了故事性,这通常表现为诗中有一个小小的情节,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进叙述的情节中去。如金波的《春的消息》,作品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让换上春装的孩子,像换上新羽的小鸟一样,来到大自然中,用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大自然进行情感交流:她高兴地捉住又爱怜地放飞蝴蝶,她与似曾相识的雏菊亲切对话,她盼望枯枝绽放出的新绿唤醒溪流,她躺在田野上与嫩绿的小草一起晒太阳……儿童美好的情思,融进了小小的情节之中。儿歌也是表达情感的文体,它不以叙事见长,是供年幼孩子聆听、念唱或欣赏的诗,这些孩子的逻辑思维才刚刚开始萌芽,其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具体性,他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具体形象开始。适应低龄儿童的接受特点,儿歌也常常有一个小小的情节,如蓝星、徐华的《小纽扣》等即是如此。儿童在念唱中可以感知到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形象,这就有利于他们感知和认识客观事物。

二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

童话偏重“讲故事”。虽然现代童话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孙幼军的《小狗的房子》等走小说叙述的路子,由“讲故事”向“写故事”变化,作品因增加了对环境的描绘、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对人物的刻画等非故事性成分而成为了“小说童话”,但童话的读者对象却没有大的变化,童话作品仍然需要叙述事件,只不过故事性的艺术呈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小说常常借情节的发展去完善人物性格,达到塑造人物和体现主题的目的。我国古典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是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因而讲究故事性已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传统。虽然受近代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小说已经从“生活故事化的展示”和“人物性格化的展示”发展到了“以人物内心世界审美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展示”,小说创作出现了“情节淡化”、“意识流”等种种几无情节的状况,但儿童小说因为接受对象的原因,却仍然更多地表现为“生活故事化的展示”,往往比较重视作品的故事性。儿童小说也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有的作品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一般来讲,儿童小说中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鲜明的。

应该强调的是,童话、儿童小说所讲述的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性格型”故事,它们的故事性是随着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它们所看重的是人物和故事的自然融合,所注重的是借助于故事性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在艺术构思上,童话和儿童小说特别关注的因素之一,就是设置巧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是由于突出了故事性因素,许多成功的童话和儿童小说作品,才获得了持久的文学魅力。

三寓言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

寓言是借故事性来荷载思想的,因此寓言形成的前提是故事。与儿童小说和童话等体裁相比,寓言所陈述的故事不讲求情节的曲折丰富和人物环境的详尽的描绘,而讲究其简洁。然而短小简洁的故事情节并不意味着其内容的干瘪和乏味,相反更须生动有趣。惟有这样,寓言深刻的意蕴才能得到鲜活而有味的体现。由于寓言具有的以较小篇幅包容最大量思想的特质,决定了这一体裁所讲述的故事须有紧凑的情节,在环环相扣,动态推进的故事陈述中显现出深长的意味和哲理。德国莱辛的寓言《没有嫉妒的友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善于交际的夜莺发现树林里的歌唱家中间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嫉妒———因而交不上一个朋友。她想,也许我能在别的种族里找一个,于是便满怀信心地向一只孔雀飞去。

“美丽的孔雀,我很钦佩你!”

“我也很钦佩你,可爱的夜莺!”

“那么,让我们交个朋友吧。我们不会互相嫉妒的,你看上去很悦目,而我则听起来很悦耳。”于是夜莺和孔雀交上了朋友。

这个故事的篇幅很短,但情节却是完整而紧凑的,而且于字里行间放送着一种平和温馨的情调。透过这个简短而有味的故事,作者意在告诉人们:最亲密持久的友谊,常常是在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的人们之间结成。这一道理,是这则寓言故事的思想之所在,它沉潜于夜莺寻找友谊的故事,凭借着故事而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韦苇.外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190

(2)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8.194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相关文章: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暗笔2023-03-24 11:42暗笔[上海市网友]203.174.108.250
    幼儿文学创作中的生活故事,真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值得推荐给更多家长!
    顶0踩0
  2. 李某人2022-10-24 01:13李某人[辽宁省网友]103.27.209.121
    现在的幼儿文学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生活故事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顶33踩0
  3. jeep2022-05-25 14:44jeep[内蒙古网友]43.247.7.23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有很大帮助。
    顶0踩0
  4. 孤单小屁孩2021-12-25 04:15孤单小屁孩[陕西省网友]43.252.226.52
    生活故事中的情节简单易懂,
    顶25踩0
  5. 醒嫣2021-07-26 17:46醒嫣[广东省网友]203.28.179.210
    我家宝宝超喜欢听生活故事,每晚睡前都要读一遍,幼儿文学的创作真是了不起。
    顶0踩0
  6. 凯爷2021-02-25 07:17凯爷[安徽省网友]103.241.191.24
    幼儿文学是孩子们的天地,生动有趣的生活故事是他们的最爱!
    顶0踩0
相关阅读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20-05-04 #经典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20-05-22 #故事会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20-05-22 #短篇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20-05-22 #故事阅读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20-05-22 #故事大全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19-12-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幼儿文学创作生活故事

故事,情节,结构,作品,故事性,儿童,故事情节,童话,儿童读者,作者,尔尔,悬念,发展,读者,事件,气氛,生活,小读者,人物,老虎,小白,结果,变化,儿童小说,口语,寓言,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性,心理,环境

2007-12-19 #故事阅读

浅谈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

浅谈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

幼儿,生活故事,故事,生活,情节,结构,主题,语言,创作,作用,人物形象,教育,幼儿故事,世界,形象,要领,题材,幼儿文学,事件,方面,缺点,发展,人物,内容,创作者,文学作品,文学,线索,行为,行为规范

2020-05-0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