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时间:2020-07-17

中国成立70周年融入中国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6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国家广电智库

发布时间:10 1422:21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广播电视作为主流舆论的坚定引领者、国家辉煌巨变的忠实记录者、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不仅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自身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发展经验,守正创新,展望未来,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家广电智库”开辟专栏《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陆续刊发系列文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致敬经典的方式,系统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曲温馨浪漫的歌谣:“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并不了解,歌中妈妈所讲的,是曾经的苦难,是新中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02:50

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并于10月12日起每周六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系统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用综合舞台艺术传承经典、回望初心,希望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创造新的经典,让闪烁着时代光辉的中国故事代代相传。

看完首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有观众表示,“第一次了解到李侠的背后站着一位名叫李白的革命烈士,第一次感受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演竟是这般荡气回肠,第一次领悟到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到底包裹着怎样的柔情义胆……”

将过去的故事讲得生动可感、直抵人心,并不容易,但《故事里的中国》满怀文化自信而来。因为众多经典影视作品的背后,是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它们不应该像蒙尘的珍珠,而要在常演常新中,擦亮用血肉之躯和钢铁之魂写就民族史诗里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

真实真情真情呈现经典故事,

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纵深

近年来,谍战题材长盛不衰,从《潜伏》《悬崖》到《麻雀》《和平饭店》……“假夫妻”几乎成了该类剧集的标配。若要追溯这种模式的源头,非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莫属。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斗争情况的电影。为了配合李侠的工作,组织为李侠安排了缫丝厂女工何兰芬与其假扮夫妻,从“假夫妻”到“真伴侣”,他们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谱写了一段舍生取义的革命爱情故事。

“假夫妻”并非是戏剧表达的架空演绎,而是源于血泪交加的悲壮历史。在《故事里的中国》中,胡歌、刘涛和众多演员在田沁鑫的指导下,为观众献上了一段酣畅淋漓的表演,再现了这对革命伴侣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生离死别的过程。

雪夜纷飞。争分夺秒的发报声滴滴答答,“李侠”神情坚定:“上海的情报站一家家地被破获,我不侥幸自己能活着,在解放军渡江的伟大壮举成功之前,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何兰芬”神情焦灼,双眼含泪,声音颤抖,饱含着眷恋、悲痛和不舍。他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次电报的滴答声,都击打着观众的心尖,催人泪下。

在这段表演之前,全体主创聆听了由董卿主持的嘉宾访谈。1958年版电影中何兰芬的饰演者袁霞老师,以及李白的孙子李立立先生,共同追忆了原型人物李白、裘慧英夫妇的往事。当年,为了演好角色,1958版电影剧组专门到上海参观当年关押革命烈士的监狱,压断李白烈士双腿的老虎凳,深深震撼了袁霞,“我要是演不好这个角色,我真是对不起死去的烈士,也对不起活着的革命者!”

朴实的讲述,为观众揭开了真实的过往。当时,国民党稽查大队用了三十六种酷刑,花了将近两天时间对李白进行残酷的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李白被捕之后,裘慧英坚持工作到上海解放,她四处寻找李白的下落,直至发现李白的遗骸,她一眼就认出了丈夫裤子上的补丁,那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黎明之前,英雄永眠,精神不朽。

尽管致敬经典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一股潮流,但今天的很多创作都把革命题材浪漫化、偶像化了,却忽视了最为珍贵的特质,那就是真实、真情和真诚。《故事里的中国》抓住并放大这一精髓,陪伴观众穿越表演舞台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先辈的呼吸和爱恨,理解他们的选择和信仰,体现出了对艺术的尊重,对经典和历史的敬意。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小说协会副会长阎晶明点评道,“年龄大的观众,你不用讲他们都知道,但是年龄小的观众认知太少,《故事里的中国》把历史和当下,经典作品和当事人、见证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每一分钟都能够吸引我。”

融合多种艺术形态,

用时代语言讲述经典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无外乎把握四个关键:为谁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

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作品为抓手,创新融合戏剧、影视、综艺三大表现形态,兼具对经典作品的背景解读、深化解读和时代解读,努力找到不同年龄的共情点和不同时代的共振点,帮助观众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经典的闪光之处,让经典“新”起来、“活”起来、“厚”起来。

每一次对经典的重新演绎,就是经典的又一次焕发新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演绎中,故事成为了经典,经典融入了时代精神,筑成中国人历久弥新的文化和精神传承。而这,就是《故事里的中国》希望承载的使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创推出的这一全新力作,以崭新的立意和模式再次树立了电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以电视与戏剧的成功跨界与融合,再次提升了中国电视制作的新高度。

将表演搬上节目,并不新鲜,但《故事里的中国》希望用更具文化气质的方式,挑战全新的难度和高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开发了全新的艺术形态,将舞台艺术延伸到大众身边,营造身临其境走进剧场的沉浸观感。今天的中国观众已经到了需要走进剧场看点什么的时代,戏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往往要胜过影视,更加高清、更加细腻的电视技术,也满足了将高级质感的舞台艺术搬上荧屏的现实条件。

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将自己对每个经典的理解倾注于创作,让创新表达的作品搬上舞台,给观众带来直击心灵的艺术震撼。事实证明,浓缩于15分钟的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舞台空间可以自由间离、整合,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大大增强了棚内节目的表达张力。观众可以同时看到李侠在阁楼紧张工作、西柏坡在收发电报、敌人在步步迫近,何兰芬在大雪纷飞的上海街头悲痛欲绝……五分钟倒计时的时候,想必很多观众的心都揪成了一团。节目不仅没有衰减舞台艺术的魅力,反而用访谈、排练过程中层层递进的铺垫和烘托,将观众情感逐步调动,并在表演环节得到释放和爆发。

用历史与现实观照艺术,

用艺术传承民族精神

70年来,大量经过思想淬炼、时光洗礼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因为深厚的大众基础和强大的精神魅力,备受中国观众欢迎,他们无疑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

《故事里的中国》打破了对时代经典的单一呈现,既呈现文艺作品自身的故事,也挖掘背后的历史;既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也追求纪实性、观照性和共鸣性。通过首期节目观众足以感受到,节目选取的是曾经激荡或鼓舞过一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从人物到故事,都有足够的硬度和亮度。在此基础上,主持人董卿再度展示了她的专业功底和人文素养,所邀嘉宾的“用心讲述”,构成了对“用情演绎”的历史印证和思想升华,因此,观众感受到的不是虚拟的戏剧角色,而是革命前辈生命的温度和理想的热血。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作为一档文化气质浓郁的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是对经典文艺的唤醒和激活,它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处理了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节目成功通过艺术的建构、情感的建构达到了意义的建构。

首期节目的点睛之笔,是一封跨越时空的电报。1948年12月30日凌晨,发给西柏坡的电报,成了李白生命的绝唱。电波的那一头,是时年十六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她曾经那么希望可以再次听到对方战友的呼叫,但等来的却是永远的静默。节目中,全体嘉宾陪着苏采青一起,再度坐到电键前,发出了一封告慰英烈之魂的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是革命烈士无法看到的明天。《故事里的中国》巧妙通过今天和昨天的对话,进一步拉近了当下观众和沧桑历史的心理距离,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唯有继往开来,才能不负过去的流血牺牲。

与其说我们聆听的是老一辈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重温一代人的青春。想想彼时的他们,看看此刻的自己,相信许多观众都会在内心升腾起一些力量。这档再现经典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慢慢品、好好品。

轮值主编:朱新梅

后期编辑:王 羽 马沂琳

10 2202:1310 2123:2610 1917:49相关文章??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故事,观众,中国,经典,李白,历史,节目,新中国,李侠,表演,艺术,何兰芬,戏剧,致敬经典,中央,夫妻,时代,现实主义,广播电视总台,新中国成立,嘉宾,文化,文艺作品,方式,电视,现实,电影,电报,真情,经典作品

2020-07-17 #故事阅读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故事,观众,中国,经典,李白,历史,节目,新中国,李侠,表演,艺术,何兰芬,戏剧,致敬经典,中央,夫妻,时代,现实主义,广播电视总台,新中国成立,嘉宾,文化,文艺作品,方式,电视,现实,电影,电报,真情,经典作品

2017-10-19 #经典故事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70周年国庆特刊」《故事里的中国》:以经典致敬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故事,观众,中国,李白,经典,历史,节目,新中国,李侠,表演,艺术,何兰芬,戏剧,中央,夫妻,时代,现实主义,广播电视总台,新中国成立,嘉宾,文化,文艺作品,电视,方式,现实,电影,电报,真情,经典作品,舞台艺术

2014-08-05 #长篇故事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审计,特刊,故事,中国审计报,专刊,受众,栏目,内容,行业,专栏,媒体,作者,形式,方式,读者,审计署,视角,官微,发展,行业报,个性,书记,优势,人物,多角度,多层面,实际,报纸,精神,领域

2020-06-27 #经典故事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审计,特刊,故事,中国审计报,专刊,受众,栏目,内容,行业,专栏,媒体,作者,形式,方式,读者,审计署,视角,官微,发展,行业报,个性,书记,优势,人物,多角度,多层面,实际,报纸,精神,领域

2020-06-27 #故事阅读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中国审计报 周末特刊》 做好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审计,特刊,故事,中国审计报,专刊,受众,栏目,内容,行业,专栏,媒体,作者,形式,方式,读者,审计署,视角,官微,发展,行业报,个性,书记,优势,人物,多角度,多层面,实际,报纸,精神,领域

2020-06-27 #短篇故事

中国审计报周末特刊:做好选题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中国审计报周末特刊:做好选题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审计,特刊,故事,中国审计报,专刊,受众,栏目,内容,行业,专栏,媒体,作者,形式,方式,读者,审计署,视角,官微,发展,行业报,个性,书记,优势,人物,多角度,多层面,实际,报纸,精神,领域

2020-06-27 #经典故事

最经典的中国故事:民俗故事

最经典的中国故事:民俗故事

民俗,故事,万物,精神,这精神,华夏,动物,皇帝,道德,朱皇帝,习惯,人们,人类,来历,民族,社会,老人,朱皇,中国故事,最经典,人民,东西,中华民族,个人,人性,亲情,人家,会集,元宵,历代

2020-04-18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