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时间:2020-08-06 04:24:01

相关推荐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10篇)与家风家训征文(8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风尚、生活作风、价值准则,也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家训,有的是口口相传的行为准则,如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是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 光撰写的传颂千古的《训俭示康》;有的是星星点点书信交流中教授 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与其子女的家书往来,这些家训在祖 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甚严,对子女 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 深刻透析,给后世劝诫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指明方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家风淳则世风清,世风清则国风明,国风明则国家兴。如果一个人从 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 有章可照,坚守内心。良好的家风是营造气正风清的社会氛围,推动 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国世代历史名人的家 风家训传承至今,为人称道,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警戒着、激励着、 指引着我们前进,是我们精神的食粮。 我家亦口口传承着祖辈的训戒。自幼曾祖父便教我和弟弟妹妹们背祖 训:“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这16 个字。小时 候似懂非懂,曾祖父每每逮着我或弟妹们就要让我们大声背诵出来, 如若对答如流,曾祖父总一脸赞赏的看着我们,激动的说:“太好了, 一定要将这16 个字铭记在心”,并逐字讲解给我们每个字的含义。据 我的曾祖父讲,我家的家风已传承六百多年,他还时时用抗战英雄寸 信奇、文化名人寸树升的励志故事教育我,说这是我们族人的荣耀, 是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这短短的十六个字仿佛承载着巨大的能量, 陪伴我在懵懂中长大,我渐渐能够从祖传家训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 家风让我懂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我出生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十八口之家有耄耋的曾祖父,也有诸多的堂弟堂妹;长辈们都憨厚老 实、勤劳和善,兄弟姊妹们和睦相处,一家人团结协作、温馨幸福。 我曾祖父鲐背之年时生活不能自理,会控制不了自己的生理反应,会 偶有的发脾气。可是家里人从不顶撞他,每个周帮曾祖父换洗衣服, 打扫房间,耐心的搀扶他转悠。街坊邻居都夸赞我们家的人孝顺。父 辈总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是我们的职责和道德要求,家 有一老如有一宝,要好好传承孝道。现在每当我们回家,第一件事就 是到爷爷奶奶那报道,和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最近的趣事,尝 尝他们做的饭菜,畅享天伦之乐。 家风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促成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帮助我找准了人生的奋斗方向。我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养 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风祖训告诫我要热爱祖国、忠于党、取信于 人,多读书而知礼仪、知廉耻而晓奋发,让我懂得节俭、杜绝慵懒奢 侈,让我学会与人交往,陪伴我成长成熟,鞭策我努力学习、勤奋工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个万家。正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良好家风的传递,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形成了我国 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仅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良好的家风, 更要在社会中弘扬,感染身边的家庭。相亲相爱我们的家庭,热心热 爱我们的国家,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 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异彩、结出硕果。 “吃瓜瓜不熟,喝水水不开”“吃瓜瓜不熟,喝水水不开”,这是姥爷当年给生产队看瓜地时,因为 不徇私情而留下的一句玩笑话。 1963 年,姥爷举家从山东来到黑龙江,在宁安县石头公社爱路大队 六小队落户务农。 宁安一带的土壤条件比较适合种瓜,当地也有种瓜的传统。1976 六小队队长见姥爷做事坚持原则,就让他去看瓜地。姥爷这人很较真,凡是想偷瓜的人,只要被他发现,不论是谁,一点儿不给面子。 一天,姥爷冷着脸往外撵一个想“顺藤摸瓜”的社员。那人见姥爷已经 发现他的动机,就嬉笑着说:“都是公家的瓜,摘几个吃能咋地?” 姥爷冷着脸说:“吃瓜?瓜不熟啊。” 对方想套套近乎:“渴了,到瓜棚喝口水行吧?” 姥爷还是不给面子:“喝水?水不开呀。” 很快,姥爷的这两句话就传遍了全大队。 虽然看瓜不是什么大事,但姥爷尽职尽责尽心,真是“六亲不认”。一 天,我大姨家的孩子带着几个小伙伴进了瓜地,姥爷一看见他们,就 厉声撵了回去。回到家,他把大姨一顿说,让她对孩子严加管教,不 许占集体的便宜,“要吃瓜自己买”。 姥爷夏季在地里看瓜,冬天则在马号看牛看马,对于豆饼、草料的保 管,同样一丝不苟。 姥爷这种秉公做事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家人,尤其是我父亲在生产队 当会计期间,账目一清二楚,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1979 年春天,父亲给生产队驾车辕子,有一天在卸货时不小心砸折 了右腿,近半年时间不能下地。等他稍好一些就坐在炕上一笔一笔地 核对生产队的账目。 1983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在生产队解体前夕,有人“撺掇”我父亲: “赶紧从生产队弄两套农机具出来,留给你儿子种地用。” 父亲冷言道:“我们老孙家没这传统,要是靠挖公家墙脚过日子,就 该饿死!” 如今,父亲70 多岁了,我曾问他是否后悔,他说:“做人就得像你姥 爷那样,清清白白,心里才踏实。” 妈妈的“茶客”记得大约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家经常是“茶客”盈门。所谓的“茶 客”,其实就是我们村的姨、婶,甚至还有奶奶辈的人们,每次到我 们家来唠家常的一般不下五六位,每次妈妈的茶水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沏茶就得先烧开水,只要我们哥仨有一个在家的,妈妈往往就让我 们去帮她把水烧开。在我们烧水期间,妈妈一边和客人唠嗑,一边细 心地擦拭干净沏壶和茶杯备用。 要知道那时候烧开一壶水可不像现在用电水壶那么容易,而且需要的 再多,也不能图省事用做饭的大锅去烧,因为妈妈说大锅烧出的开水 沏茶不好喝。所以我们或在院子里或在灶台口用土坯子搭个简易炉 子,把装满水的茶壶,就是用白铁皮做成的平底、带把、带壶嘴的专 门烧茶水用的水壶,有的是壶肚大、壶底小的,这样的水壶优点是装 的水多,受热面又大,易于提高烧开的速度。烧水用的柴火主要是牛 马粪或树枝等硬柴。 要说烧水难,一来那时候家家缺柴火,捡柴火都难;二来点火烧柴难。 烧柴难主要是有的牛马粪或树枝没干透,不好点不好着。所以不论是 在院子里还是在灶台口搭的炉子,每次点着火都是不太顺利的。办法 是先在硬柴下面放一些茅草类的软柴,再把一张废纸用火柴点着后放 在软柴下面引火,还得一边用嘴吹,弄不好就会烟呛火燎、满面烟灰、 咳嗽不止。所以每当看到用我们费劲烧开的水,沏成的茶,被那些“茶 客”们滋儿滋儿地喝着,还迟迟不走,需要再烧水时,我就有一种“无 名之火”。 有时忍不住就向妈妈发牢骚:“她们为什么总来我家喝茶,为什么不 去别人家?赶上不用她们花茶钱,还不用费劲烧水,家里还省柴火了。 如果她们总来我才不想遭着罪再给她们烧水,想喝回自己家喝去!” 听完我的牢骚,妈妈总是开导我说:“你要知道,这些姨、婶们之所 以总来我们家串门唠嗑,看中的就是我们这人家好,认为和我们家来 往没差,值得她们相信。你虽然还小,但一定会明白得到别人的信任 和好感是用钱买不来的道理。作为一个过日子人家,能得到左邻右舍 和乡里乡亲的认可是不容易的事儿。相比之下我们付出点劳动和辛苦 又有什么呢?我也知道烧水是个辛苦的活儿,之所以还是坚持让你们 去烧,就是想通过为姨娘、婶婶们烧水,既可以让你们养成爱劳动的 好习惯,又可以慢慢体会到被认可的满足感。只要我们真心待人,别 人也会自然对你好的,你有难处时就会有人关心你帮助你。这是为人 处世必须明白的道理呀”。经过妈妈的耐心劝导,我逐渐打消了对那 些婶婶、姨娘们的厌烦心理,继续负责烧水。 怎么才能既烧好水,又不至于“遭罪”呢?我开始琢磨易于点火的办 法。受城里亲戚家吹火炉用的电吹风机启发,经过反复琢磨和实验, 我终于制做出了一个木质手摇式吹风机。外形很像学校体育老师用的 “哨子”。哨子肚内装有带滚轴的风扇,用外接摇把快速摇动风扇,使 风扇产生的风从哨子口吹出,代替用嘴吹火,使烧水的难度大大降低。 我还有模有样地写了一篇《手摇吹风机的原理及使用说明书》,引得 那些“茶客”们纷纷为我叫好,我烧水的劲头就更足了。 妈妈的“茶客”们继续来,喝着茶、唠着嗑,由于心顺了,我也觉得我 们家日子过的愈加红火。我们也在一次次烧水的劳动中,在妈妈的教 育引导下不断懂得一些为人处世之正道,为我们后来走向社会、适应 社会、融入社会,真心待人、专研工作、乐于付出,奠定了良好的习 惯和认知基础。 摘要:吾儿重重:自你呱呱坠地,成为家中的生活重心,至今已八 年矣。也曾经历小灾小难,也曾遭遇小病小痛,幸好,灾难和病痛都 只是暂时,如今的你虽不强壮却也健康,虽不豪放却也快乐,妈妈很 欣慰。 吾儿重重: 自你呱呱坠地,成为家中的生活重心,至今已八年矣。也曾经历小灾 小难,也曾遭遇小病小痛,幸好,灾难和病痛都只是暂时,如今的你 虽不强壮却也健康,虽不豪放却也快乐,妈妈很欣慰。 不常见到你的亲友总说,一眨眼孩子都这么大了。其实,只有日日陪 伴你的家人,才知道,成长是多么漫长而艰难的岁月。我想,在你长 大后回忆童年时,这三位家人一定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 慈爱的奶奶,深情凝望 奶奶是最疼爱你的人。奶奶养大了三子一孙,你是她带的第五个孩子。 虽不是首个,却是她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因为完全没有了工作的牵 绊。奶奶现在每天就做一件事——全心全意为孙子服务,作为生活总 管负责你全部的吃、喝、拉、撒。她最喜听到别的奶奶夸你长高了或 是长胖了,回来转述给我们时一脸得意。每当你生病发烧时,奶奶就 一直抱着你,满脸愧色,用方言小声说着:“都是吾的错,吾的额(儿) 又受苦了!”听着让人心酸不已。 奶奶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你对奶奶的感情同样深厚。去年,奶奶 回老家的那天,从来贪睡的你早上六点多钟就醒了,在被窝里默默流 了半小时眼泪。这哪里是眼泪啊,这分明是一个孙子对奶奶的眷恋和 牵挂! 悉心的爸爸,润物无声 你有一位威严的父亲。他为你量身制定了一条又一条规则,而你就在 一次又一次“碰壁”后成长。当你在饭桌上调皮玩闹时,筷子敲击碗盘 发出的“叮”声,让你立马正襟危坐;当你顽固地坚持错误的握笔姿势 时,一顿疾言厉色的训斥,让你以后都会牢记如何握笔;当你与小朋 友大声争执时,透过近视镜片射出的“杀气”,让你顿时偃旗息鼓…… 爸爸会如此细心地约束你,是因为他内心里深爱着你。我永远也忘不 了,当你出生时,堂堂七尺男儿情不自禁落泪的情景。你成长中的每 一次进步,都让他万分欣喜,微信朋友圈可以证明。他很重视你的智 力开发,从不给你买电动玩具,给你最多的奖励就是各种拼装积木和 模型。你们父子合作拼成的各国民宅模型,是壁柜里最抢眼的装饰品。 许是因为父子同心,你们爷俩总能同时间生出相同的兴趣。于是,父 子俩一起拼模型、养多肉、练书法、下围棋、踢足球……不亦乐乎! 今年寒假,受《最强大脑》影响,爸爸和你一起看视频学魔方,花了 整整两个星期,每天都要做详细的笔记,进行大量的练习。终于,八 岁的你,能在一分十五秒内拧好一个三阶魔方,成了众人眼中的“小 达人”。从此,家里就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重重和爸爸比赛拧魔方, 妈妈因不会魔方只能掐表计时当裁判。虽不能上场陪伴,妈妈还是很 开心,因为育儿经里说,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骄傲吧,孩子,为 你责任心强的好爸爸;有了爸爸的悉心指导,重重一定会成长为更强 大的自己! 陪伴的妈妈,静待花开 你的妈妈,不够温柔,也不够聪明,但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有着 一颗拳拳爱子心。想要给你最好的教育,所以从胎教开始,就一直在 学习和思考,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可有件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年你三岁,接连几天的反常让我措手不及:爸爸代替我给你冲泡睡 前奶,可你却哭闹着,非要把牛奶倒掉,要让妈妈重新冲;回家上楼 梯时照例数脚步,却因最后一步不是平时数的右脚,非要从六楼下到 一楼,重新爬楼……我理解不了你的坚持,可又觉得应当不是无理取 闹,于是翻书、上网、询问……各种查资料,终于找到了结论:秩序 敏感期。这是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处 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 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 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 的不可理喻的激烈反应。秩序敏感期是孩子道德观念和智力的萌芽阶 你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我有多么后怕:如果我强硬地去制止你的哭闹,主观地去纠正你的坚持,将会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当然,我也 很庆幸,这件事让我明白,想提前准备好的万能教育法是不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 我不再盲目地寻找,而是决定陪伴。陪伴你走过人生的高峰和沟壑, 陪伴你经历岁月的日晒和雨淋,陪伴你去发现、去解决一道道生活难 上小学的你,又遇到了难题。幼儿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的教学,使一年级四百字的识字量成了压在你身上的大山。我悔恨,没有提前对你 进行识字教育,让你如此吃力;可悔恨无济于事,如何帮你完成识字 任务,才是当务之急。于是,我们俩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摸索 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每周的生字听写,二是每天 读短篇的幽默小故事等,通过阅读来巩固识字。一开始是艰难的;渐 渐地,你自己阅读故事发出笑声的频率越来越高,听写游戏中获得的 奖励越来越多,你不再惧怕那一个个汉字小妖精了。如今,二年级的 你已读完了《昆虫记》、《森林报》、《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 记》等名著,已经开始自主挑选心仪读本。回首曾经,一天天的努力, 虽辛苦却也甜蜜;始终坚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你的人生河流中,一定还会经历许多风起浪涌;别怕,孩子,这正是 人生的壮丽。妈妈会陪伴你,直至你能顶天立地。陪伴,是最温润的 土壤,是最长情的告白。 孩子,快快成长吧!我想,有了爸爸的掌舵,有了妈妈的扬帆,有了 奶奶的保驾护航,你人生的帆船一定能顺利航行,乘风破浪吧。 妈妈虔诚祝愿,未来的你,能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诚信"二字值千金腊月二十八,我和妻子正在讨论写春联的事,父亲在一旁插话道:“记 得把那副对联写上!”我狡黠地说道:“哎呀,都写了20 时了,算了吧。”父亲却大发雷霆,其实我们怎会忘记呢?说起这副对联,还得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只身一人前往合肥学习制作鞭炮的手艺。经 过两年勤学苦练,父亲终于学成归来。回来后,父亲在家创办了一个 鞭炮作坊,哥哥和姐姐也加入其中,母亲则负责后勤工作,小作坊办 的有条不紊。由于父亲严格把关,哥哥姐姐发奋苦干,我家生产的鞭 炮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真诚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信誉,迅速占领周 边市场,经常供不应求。 记得有一年夏天,野猪肆虐,许多农户的庄稼都遭到破坏。父亲在乡 亲们的强烈要求下,制作了一种用于驱赶野猪的鞭炮,俗称“雷公”, 效果十分理想。一天,江西的一位汪老板来我家进货,进门时身上散 发着浓浓的酒味,说是要买1000 元的“雷公”。父亲告诉他现在没货, 让他再等几天。谁知那位老板瞬间就急了,激动地说:“陶老板,不 能再等了,再等几天,大家的稻子就全被野猪毁了。”父亲硬着头皮 答应了,并让他第二天下午过来拿货。见父亲答应了,汪老板高兴得 像个孩子,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0 元现金递到父亲手上。父亲执意 不收,坚持一手交货一手收钱。汪老板也是个犟脾气,硬是将钱往父 亲口袋里塞,双方僵持不下。母亲见状,为了不耽误时间,答应先收 他400 元,这样他才离开。 那晚,我们全家加班加点,就连我这个“娃娃兵”也上阵了,父亲一夜 没睡,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汪老板赶到时完成了任务。装好货后,汪老 板将1000 元钱交到父亲手上,就急匆匆地准备开车离开。父亲一把 将他拉住,将400 元钱还给了他,汪老板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汪老板坚持说他昨天没付钱,无论父亲怎么说,他都想不起这回事, 这两头“犟牛”又犟上了。眼看天快黑了,我灵机一动,将家里的账本 拿了出来,汪老板看后才把400 元钱收了回去。临走时,汪老板竖起 大拇指说:“陶老板,你真是个有信誉的人,和你做生意,我放心!” 就这样,汪老板与父亲由熟人变成了朋友。汪老板很重情义,还写得 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那年春节他送来了一副“和顺一门有百福,诚信 二字值千金”的对联以示感谢。父亲连连称赞,并嘱咐哥哥贴在大门 上。从那以后,每年春节,父亲都嘱咐我们写上这副对联。 口碑好,订单多,生意越做越红火。父亲请了几名帮工,还添置了几 台机器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然而, 1998 年的一天晚上,我们全 家正围坐着吃饭,几位村干部来到我家,村支书告诉父亲,政府下通 知要求鞭炮作坊马上停止生产,父亲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就忙着退掉订单,变卖机器设备,处理剩余的鞭 炮。许多老客户都表示惋惜,父亲却说没什么,应该遵守国家政策。 全家人都失业了,家里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母亲骂父亲“孬”得不轻, 不知道学着别人偷偷生产。父亲对我们说:“我既然答应了村干部, 就不能反悔,要支持国家政策。”还指着门口的对联意味深长地说:“诚 信二字值千金啊!”后来,父亲将两个姐姐分别送去学了裁缝、理发, 哥哥也外出打工了,父亲自己则跟别人学做泥瓦工。 除夕那天贴对联时,我站在梯子上贴,父亲和儿子则在旁边扶着梯子, 祖孙三人其乐融融。贴好后,父亲指着对联教儿子念:“和顺一门有 百福,诚信二字值千金”,当读到“诚信”二字时,父亲读得特别响亮。 我心想:这两个字会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 好家风伴我前行“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原生家庭 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 成长中就会走弯路。”谢建涛说,家风如同一个人的影子,会始终陪 伴并影响人的一生。 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的谢建涛,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 之家,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情温和,父母共同照顾着80 岁的外婆。 “外婆喜欢唠叨,有时还发脾气耍小性子,可父亲母亲从不顶撞她。 母亲总对我说,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长辈首先是顺从,让他们顺心。老人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就应该安享晚年,这是为人儿女应尽的职责。 除了讲究孝道,谢建涛一家人更懂得推己及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 出援手。 谢建涛的父亲是一名普通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兢兢业业, 关心爱护学生,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父亲帮助过很多贫困家庭的 孩子,有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父亲不忍心,除了自己捐款还号召其他老师一起捐款。他自己一对一 帮助过10 多名学生,直到他们考上大学。”后来,父亲资助过的好几 名学生都成了谢建涛高中时代的老师,继续着这种奇妙的师生缘分。 “当年父亲帮扶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事业有成。他们无 一例外对父亲敬重有加。正是父亲的行动感染了我,让我一直都记得 有余力就要帮助他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身教胜于言教,父亲的行动,让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扎根在谢建涛心 里。工作后,谢建涛每月都会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一百元。“我始 终相信,你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也会给予你帮助;你给予世人一份爱, 这世界也会爱你多一分。”谢建涛说。 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而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 熏陶与积淀。谢建涛说:“感谢父母将好的家风传承给了我,让我一 生受益,我也会把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从自 身做起,家家都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将中华民族的正风正气 发扬光大。” 爷爷是个好社员“社员”一词,40 岁以下的人是比较陌生的。 “社”本是古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但此“社”是古代祭 日,非“社员”之“社”。 “社员”之“社”是集体的意思。只此一字,便概括了上世纪中叶中国农 村20 多年合作化的进程。“社”,是初级社,是高级社,是人民公社。 那个时候,“社员”一词可比“农民”要光荣得多。 “我是公社小社员唻,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唻。放学以后去劳动, 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小时候摇头晃脑唱起这首歌,颇 能感到当一名“社员”的自豪。 但我只是“小社员”,只是课余时间多少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真正 的社员是大人们。当时的中国农村,正是靠千千万万的社员在支撑、 在建设。 爷爷就是这众多社员中的一个。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60 岁了。记得爷爷中等个头,花白头发, 黄色面庞,身体结实,两手厚实,稍微有些驼背。爷爷讲着一口不同 于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证明他老人家并非这里的土著。村里也还有些 老人操着河南、山东、**口音,那都是早年为了生计漂泊到此谋生的。 听奶奶说,爷爷是跟随我太爷由县城固安搬到这里的,再往前推,我 们的祖上来自关外东北。年轻的时候,爷爷曾手持土枪参加自卫队抵 御土匪守护村镇。抗战时期,爷爷曾被日本鬼子抓去修炮楼。解放初 期,勤劳的爷爷除种地外,还省吃俭用买下一架马车“拉脚”——跑运 输。合作化运动中,爷爷就把这家里最重要的谋生工具交给集体,早 早入了社。这“社”后来就成了生产大队。 上小学时看电影《青松岭》,老车把式张万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想爷爷给生产队赶车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不过由于年纪大了,爷爷 这“驾驶员”的工作没干几年就转入“后勤”,当起了伺候牲口的饲养 那个年代,养牛马驴骡可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种地。耕耩锄刨、运粮运肥料都少不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社员”。饲养员的工作也就显得 非常重要。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爷爷好像一直待在牲口棚,晚上也住在饲养员那 窄小阴暗的小屋里。家离生产队的场院并不远,可爷爷只有吃饭时才 回家,有时还得我去给爷爷送饭。 白天,社员们下地早,爷爷常常天没亮就起床,照顾牲口吃完“早餐”, 做好下地干活儿前的准备。等社员们套上牲口走了,爷爷就牵着剩下 的骡马到村边地头去遛。只那一会儿,牲口是悠闲的,爷爷是清闲的。 点上一袋烟,坐在树荫里眯上一会儿,享受那片刻的安逸。黄昏,社 员们收工送回牲口,爷爷就忙着刷洗、饮水,让它们解渴解乏。“马 不吃夜草不肥”,每天半夜爷爷都要披衣起床,提着马灯在棚里转上 一圈,给它们添些草料。 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爷爷的辛苦还远不止于此。饲养员这活儿又脏 又累,整天跟牲口在一起,喂、洗、饮、遛,除粪垫土,内外清扫, 四周满是臊臭的气味儿和飞来飞去的蚊虫。天天如是,可比干什么庄 稼活儿都脏,爷爷从未说过什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饲养员主要累在准备草料。“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人是如此,牲口亦然。干草和玉米秸都要用铡刀铡得很碎。 为增加营养,饲草里还要掺上玉米面和炒豆。铡草是两个人的活儿, 一个递草一个铡,而炒豆则是爷爷一个人干。十几二十斤黄豆黑豆倒 在大锅里,爷爷一边烧火,一边手持大铁铲不停地翻炒,直到炒出豆 香。饲草要细,更要干净。成堆铡好的饲草,爷爷要给它过筛子,择 出砖头土块,筛去长大坚硬的秸秆和草根,只留下好嚼好咽的碎末。 那粗筛子直径三四尺,细筛子也有两尺多。爷爷每天端着筛子不知要 摇晃多长时间,筛出多少合用的饲草。天天累得两臂发麻,腰酸腿疼。 最坑人的还是那飞尘草末,就是戴上口罩也会弄得满脸是土,头发胡 子都染成了灰色。 爷爷干饲养员十多年,高强度的劳动和粉尘的侵害,使爷爷患上了严 重的腰肌劳损和咳喘病。他实在无法胜任饲养员工作了,队里才答应 他辞去这一“职务”。他也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牛马驴骡,换了一个较为 清闲的差事——看场,只值半天白班,晚上便可回家休息。这样又干 了三四年才算“退休”。 爷爷是勤劳的,又非常本分。当饲养员,他一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儿, 把牲口侍弄得膘肥体壮,棚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场,把场院归置得 整整齐齐。无论是有人偷东西,还是鸟雀猪狗糟践粮食,他都要喊、 要追、要管。有人说他:“看场算啥官儿?这老头认死理儿,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呗,又省心又落好儿。”爷爷却说:“我干的是队里的事儿, 挣的是工分。啥都不管,还不如在家睡大觉呢。” 诚然,“饲养员”只是“员”,不是“长”,看场就更算不上啥了。不过如 有私心,还是能够“靠山吃山”,捞点油水的,可爷爷不这么做。手头 有喂牲口的玉米面,身边有成垛的饲草,家里缺粮又缺柴,天天捎点 回去没人知道。但他宁可两手空空,回家吃糠咽菜,喝稀粥睡凉炕, 也不肯动一点队里的东西。我和妹妹闻着炒豆的香味儿馋得不行,爷 爷就是不理我们。我俩只好到牲口槽边,捡骡马吃剩下的料豆。爷爷 看着实在可怜,就从大锅里抓两小把豆子递给我们,说:“赶紧回家 吧,下次可别来了。”爷爷看场的时候,我和妹妹背着小筐,央求爷 爷给装些棒子轱辘(玉米轴)和麦秸回家做饭烧炕,爷爷严厉地训斥 了我们一顿。后来我们就到别处去拾柴禾搂树叶,再不去爷爷那儿招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叫《饲养员赵大叔》,描写了一个爱劳动爱牲口的老人。爷爷也是这样一个勤劳质朴的“赵大叔”。虽然我和爷爷只生 活了十几年,但他老人家的品格却深深影响了我,也在我身上留下了 难以磨灭的印记。 最好的家风是勇于担当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平凡三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里并没有 传承下来的成文家规,但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的言语,在 无形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小时候,镇上就一家加工面条的店铺,每每都要排队,我们这些小孩 子就常常边排队边跳皮筋打发时间。有一次,我嫌脖子上挂的钥匙碍 事,就取下来挂在了路边的柱子上,后来玩的高兴也忘了取钥匙就端 着面盆回了家。到家才发现丢了钥匙,母亲陪着我去寻也没找见,我 当时就急了,责怪面铺的阿姨为什么不早点给我轧面,不然我也不会 丢了钥匙。母亲很生气,到家就让我跪下,我僵着脖子不肯认错,晚 饭也没给吃。第二天早上,母亲看我饿的可怜,边端了早饭来边教育 我,“钥匙丢了又不是大事,我也并没有责备你,可明明是你自己疏 忽大意,还理直气壮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找借口,你虽是个女孩子,却 也不能没有担当。”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吃完早饭,犹豫要不要去给阿 姨道个歉,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现在想来还是遗憾的。 担当是最好的家风,不止于每个成员在家庭中乐于奉献、敢于担当, 还要在工作岗位中,在社会上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上班 的第一年姥爷的身体就不太好了,两个舅舅工作都忙没有时间照顾, 母亲辞了工作在医院整整照顾了大半年,直到姥爷去世。去年,姥姥 胃癌也是母亲衣不解带的照料,我想,这就是母亲心中的家庭责任和 担当吧。后来,我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每次打电话,母亲都 会对我提要求,要认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宁愿多干活,不要多抱 怨,要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母亲的话简单朴实,我也牢记 在心,在学习上认真踏实;在工作中,勤奋肯干,乐于助人。 循着这条路,我一往无前,也开始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要的就 是要敢于担当。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闲差受追捧”的现象,不敢担当、 不愿作为,遇见困难绕着走,对群众的利益诉求视而不见。党员干部 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因为担当 就意味着揽责、奉献,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单位的利益而不能顾及 个人的利害得失。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 我们只有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的父母是平凡而又普通的,没有太多大 道理,但是从日常小事中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 纪检监察干部,我将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把润泽人心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信的精神力量,努力做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和推进 弘扬优良家风传承精神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 精神内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新春佳节团聚之际,正是 家风传承之时,带着女儿回到老家东北,一家人围坐,伴着爆竹和欢 笑声,一起品美味、唠家常、叙亲情,少的给老的拜年,兄妹间互道 关爱,感悟平凡中的善意与感动,也体会家风在家庭中的传承。千金 总有散尽时,言传身教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回忆 往事,我深切感到,良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一代又一代 人,塑造我们的人格,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这是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也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生命的教育、无声的力量。 忠诚服从是军人家庭的优良传统 我的家乡四平市是一座英雄城,因为解放战争期间“四战四平”而出 名,被称为“东方马德里”。我生在军人家、长在军营里,深受红色文 化的洗礼,父亲军人的形象从来都是高大威武,充满着正能量。父亲 对我要求严格,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和方式教育我,也时常提 醒在部队的亲友,特别是这次利用春节聚会机会,又一次就军改中要 服从组织安排、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统一家里人的思想。作为工作 在最高纪律检查机关的党员,同时又是军人后代,绝对忠诚于党、坚 决服从组织既是根本政治要求,也是家风的传承,必须内化于心、外 化于形,以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的入党誓言。 坚持不懈是通往成功的途径 年三十吃团圆饭时,家人让我把压在床底的小提琴拿出来,拉上几 曲助兴。女儿第一次看见我拉琴,也很是好奇。生涩的表演结束,几 个长辈就拉开了话匣子,“3 岁时你妈妈就坚持送你去学琴,一送就 是快十年,我们都很佩服”。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浮现妈妈一手扛 着二八大自行车,一手牵着我翻过层层铁轨送我去学琴的片段。每次 在我抱怨学琴太远、总练习一首曲子太枯燥、玩的时间太少时,妈妈 都会耐心地和我说,做什么事都不会一劳永逸,既然喜欢又选择了, 就不能半途而废,练习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再来一次,每一次重复要有 一丁点进步,这样才会累积到成功。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 香。感谢母亲教给我这个道理,让我把这份坚持牢记心中,在我求学、 工作和生活遇到难迈的坎时,这些话、这些事成为我的精神支柱,让 我勇敢去面对、去克服、去挑战、去坚持。在路上,只要没到达终点 站,就要风雨无阻,锲而不舍。 吃亏是福是长辈们的人生感悟 从小听家里人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家里有几位耄耋老 人,他们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总是为其他人考虑,最怕自己给别人 添麻烦,如今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一直保持心宽体健。老人常讲, 做人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千万不能投机取巧钻空子,不能贪小便 宜,这样迟早是要吃大亏的。长辈树立了榜样,促使晚辈发自内心地 服从和遵守共同认同的准则,踏实过好自己的日子。吃亏是福不是自 我麻痹的良药,而是让我们在物质利益上淡然大度,在名誉面前先人 后己,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学会总结反思,不断成长成熟。正如 刘少奇教育子女“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一样,遇到利益冲突 时,把暂时的、个人利益牺牲一些,是谦恭礼让的美德,展现的是心 胸豁达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 风。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不仅 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家风 直接影响着民风、政风、党风。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保持忠诚 干净担当的本色,加强道德品行修炼,用价值观传承筑起一道拒腐防 变的坚固城墙,将润泽人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码转化为自信的精 神力量,努力做优良家风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母亲的突然来电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 06 09 10: 55 离开家乡只身异地工作已有十年,因相隔千里之遥,很少回家, 平时只能用电话与家中父母联系,且基本上都是我打去电话问候。 母亲偶尔给我打电话一般也只在晚上或休息日,有时她不知道因调休 或加班打来电话,得知我在上班后,就匆匆挂断。她的说法是,怕打 扰我工作! 我家世代务农,以前从没有出过吃“皇粮”的公职人员,所以母亲也不 知道我上班是啥情形。但在她脑海里,上班一定是件很庄重、很严肃 的事情,与她在地里除草、在菜园种菜有着天壤之别。我参加工作之 前所在的小山村也只有一位吃公家饭的,是刘婶的儿子,他在县教育 局工作。这户人家自然成为母亲最羡慕、最敬重的家庭。 上周五下午3 点左右,母亲突然间打来电话,就跟这户人家有关。 电话中,母亲急促地说:“知道你在上班,我长话短说。”听到这,我 心头一紧,以为家中出了啥大事,就屏住呼吸听着。“刚才在地里碰 到了你刘婶,见她面色憔悴,以为生病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在 教育局上班的儿子犯了大错误,挨了处分,被调到边远山村教书去 了。”听到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问母亲,您突然打电话来 就为这事啊?母亲说:“是啊,一听到这个事,想到你也是吃公家饭 的,心里就很不安,晚上都等不及了,就想立即打电话告诉你,你在 单位上班一定要老实本分,好好工作,千万不要犯错误。” 其实,母亲并不清楚刘婶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大错误,但是她认定, 挨了处分,就肯定做了坏事。 回想与母亲的每次通话,母亲在挂电话前都习惯反复叮嘱我一些事。 早几年总是“吃饱穿暖保重身体”“小心开车注意安全”等暖语,这几年 则变成了“要认真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不要贪占公家的便宜”的训诫。 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现在总叮嘱我这些?母亲说:“小时候在村里 看大戏,戏里面演的大贪官和珅,人人愤恨,下场很惨。大集体时期, 贪污生产队粮食的大队干部要在全公社搞批斗,很丢脸。这几年,在 电视里经常看到一些大官被查处,很吓人。你现在从事纪检工作,管 别人自己首先要模范带头遵守纪律。” 原来,母亲这次“非正常”来电,就是怕我工作上犯错误,给她丢脸抹 挂断电话,我陷入了沉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监督,看似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有时候却 更加朴实管用。 家风家训征文(8 姥姥家门口的小板凳姥姥生于民国初年,去世时98 在一个小村子里,清贫却快乐地度过童年。她是村里出了名的精干女人,记忆中她的头发总是用木梳蘸着水梳得 油亮,在脑后扎一个髻,灰色斜襟褂子和黑色绑腿裤子虽然洗褪了色 但清爽干净,踮着一双小脚步履如风。种地除草、饲弄牲口、操持家 务,样样都是一把好手。虽没上过学堂不识几个字,却格外地懂人情、 明事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很正。 如此刚强干练的她,一生命运多舛,八岁当了童养媳,年轻时丧夫守 寡,为了活下去带着两个孩子再嫁,后又收养、生养了3 个子女,遭 过土匪劫掠,躲过日军的枪弹,经历过诸多磨难。生活以痛吻她,她 却报之以歌。像一株向日葵一样,她始终朝着阳光坚韧向上地活着, 并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最大的温暖和善意。 七十年代,日子安定下来,物质生活仍然十分匮乏。姥姥家靠着勤劳 耕种土里刨食还不至于饿肚子,但是游走乞食的乞丐和流浪汉在村里 却很常见。姥姥家的院子用木栅栏和秸秆圈起院墙,院门总是虚掩着, 正屋门口窗台下面长年放着一个木头小板凳,有点破旧但用铁丝扎捆 得很结实。这个板凳是专门给上门乞讨的人坐的,冬天的时候姥姥还 会在凳子上放一个自己缝制的棉垫子。 只要有人上门乞讨,姥姥总会给口热水喝,安置在小板凳上歇脚,家 里有的剩饭剩菜会拿出来让乞丐们尽量填饱肚子,实在没有剩的,有 时也会抓一根黄瓜、一个红薯甚至一把炒豆子放在乞丐手里,从来没 有过半点嫌弃。 那时候的我五六岁的样子,很害怕乞丐,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乌黑的手指拉着根棍子,进了院子畏畏缩缩、四处张望,在我眼里如 同疯子一般。 姥姥总安慰我,跟我念叨“这年月,要不是迫不得已,没人会出来要 饭”“人都有脸面,对乞丐也不能恶言冷脸,伤的都是自己的德行”,“自 己吃过苦,更应该理解别人的不易”“人要刚强,心要向善”…这些话, 至今言犹在耳。 如今我已年近天命,回想过往,不知不觉中我都是按照姥姥为人处事 的样子去做的。 她的言传身教不仅深深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整个家庭,五个子女都正 直善良,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保持着和睦友爱,遇人危难总会尽己所 能出手相助,身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向上正能量。姥姥生前五世同堂, 整个家族兴旺而温暖。 家族的繁衍生息,不仅仅是生命的接续和绵延,更应该是好的品质和 德行的代代传承。如今想来,姥姥的言行就是最好的、实实在在的家 教家风。而我,也把这些人生体会一一传教给了我的儿子。 往事历历,记得一日黄昏,我正蹲在院子里玩土,进来一个乞丐,用 旧手绢包了一包沙枣,轻轻放在小板凳上。他说枣子是他路上摘的, 想送给姥姥尝尝,他以前来过,在这个板凳上歇过脚,姥姥给的剩饭 续了他的命,他说谢谢“活菩萨”。我呆呆地听完他的话,彼时夕阳斜 斜洒在房檐、屋门、小板凳和那包沙枣上,金灿灿、毛茸茸的…整个 世界安静而美好。 淳朴家风代代传如果家是一片青青草地,家风就是滋润幼苗的雨丝;如果家是一座美 丽花园,家风就是培育花朵的沃土;如果家是一片天空,家风就是洁 白无瑕的云朵。在霸州市地税局职工纪滕心里,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 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孩子。 纪滕的家是一个普通家庭,有欢乐也有争吵,但更多的还是快乐。构 成这种和谐氛围的主要因素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家风家训”,虽然父母 文化水平不高,能够教给孩子的知识有限,但却教会了纪滕做人原则 和生活态度。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纪滕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便是最淳朴的家风。 在纪滕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端坐在写字台前,用钢笔整整齐齐地写下 一篇又一篇文章。听着刷刷刷的写字声,纪滕总吵着让父亲教他写东 西。从那时候开始,父亲给纪滕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让她每天坚持 写观察日记。 那时纪滕上三年级时,会看书,但不会写。父亲就耐心告诉她,“不 会写就是因为看书太少,只有多看书,才能积累好句子。”纪滕慢慢 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父亲教给纪滕最基本的家教。五岁那年, 纪滕吃完饭后,又顺手拿起半块馒头,咬了两口,便丢在一边,还没 出大门,就被父亲叫了回来:“把馒头捡起来吃掉,怎么能这样浪费 粮食?”全然没有平日里和蔼的笑容,吓得她立马把馒头捡起来塞到 嘴里。从此,纪腾再也没有浪费过一粒粮食。 纪滕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不高,但有一套为人处世 的道理。她常教导孩子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剩饭,不 浪费;尊老爱幼,不顶撞父母,懂礼貌;不说谎话、不占小便宜,做 诚实的孩子…… 现在回想起来,纪滕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循循善诱的教导就是家训, 父母勤劳简朴的生活之风就是家风。 如今,纪滕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事业,越发懂得传承家风 的重要意义。而她的父亲,依然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晚辈,虽溺爱, 但从不丢掉原则。比如,教育孩子要文明礼让,要有仁爱之心,做事 情要有条理……在父亲熏陶下,孩子们都彬彬有礼,学业有成。淳朴 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滋养一代又一代人茁壮成长。 节俭的N次方 老爸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退休前还是省劳模。老妈说,年轻时的 老爸干练、俭朴。老爸的干练我未能得见,但他的俭朴却深深影响了 老爸有一双黄胶鞋,在我和老妈看来早就该扔了,可老爸却爱如至宝。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那双鞋子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可总是不 知何时又悄悄回到家里的鞋架上。任我和我妈怎么说,老爸就是舍不 20世纪90 年代末,我到外地求学。临行时,老爸送给我一件礼物。 我打开一看,竟是一双风靡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头鞋”。我心想:这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我的家风家教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孩子,教育,故事,家风,家教,伟人,勤俭节约,做坏事,对孩子,教育孩子,习惯,偶像,影响,生活中,给孩子,让孩子,东西,事情,人生,家庭,做法,古语,同学,品德,孝敬父母,学生,小目,方面,时候,校服

2020-06-30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孩子,教育,故事,伟人,勤俭节约,做坏事,对孩子,教育孩子,家教,习惯,偶像,方面,生活中,给孩子,让孩子,做法,东西,事情,人生,古语,同学,品德,孝敬父母,学生,小目,物质,时候,父母,校服,现象

2020-08-07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孩子,教育,故事,伟人,勤俭节约,做坏事,对孩子,教育孩子,家教,习惯,偶像,方面,生活中,给孩子,让孩子,做法,东西,事情,人生,古语,同学,品德,孝敬父母,学生,小目,物质,时候,父母,校服,现象

2020-08-30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孩子,教育,故事,家风,家教,伟人,勤俭节约,做坏事,对孩子,教育孩子,习惯,偶像,影响,生活中,给孩子,让孩子,东西,事情,人生,家庭,做法,古语,同学,品德,孝敬父母,学生,小目,方面,时候,校服

2020-09-23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优秀家教文章展示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风,曾祖父,家训,四宜,文章,世风,家教,后世,国风,家庭,廉耻,我国,我家,祖训,道理,一个家庭,着我们,好家风,信奇,司马光,可依,慈让,曾国藩,曹庆,曹晓宇,纪晓岚,树升,诸葛亮,责任编辑,我的家

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