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100个》.pdf

时间:2020-09-02 10:24:01

相关推荐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美丽如画的大好河山,有 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光辉的革命传统及灿若 繁星的杰出人物。伟大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 在这样一个壮美、文明的环境中,通过千百年社会 实践的经验积 累和历史情感传递,逐步形成、巩固 起对祖国的一种特别深厚与 自觉的热爱之情——爱 国主义。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立国安邦的精神支柱, 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功力和维系祖国统一与民 族团结的强大纽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 民族精 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 有的,也不会 自发地产生,它是人们从青少年时期 自觉学习、 自觉培养的结果。古往今来的杰出人 物,由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高尚的爱国主 义道德情感,在为祖国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奉 献 了 自己的一切,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每一 个少年儿童,每一位年轻人,要读一些能够激发 自 己爱国主义情感的好书,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 情厚爱,增强对爱国志士的敬仰崇拜,增强对伟大 祖 国的无 限热爱,从 而使 自己的精神境界 高尚起 来,增强历史责任感,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为 伟大祖国增光添彩。 晨光出版社出版的 《爱国主义故事丛书》,是对 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希望青少年 们 能从 书 中受到爱 国主义思想、精神的感染和熏 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现,做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爱国主义故事丛书编委会 主 任 委 员 赵 绍 敏 副 主 任 委 员 杨 崇 龙 贺 全 礼 李 江 刘 治 聪 崔 寒 韦 陈 冰 清 委 员 黄 寅 敏 杨 丽 罗 俊 夏 代 忠 焦 云 霞 刘 卫 华 邓世萍 吴 家 芬 糜 祖 泽 张 吉 祥 刘 宗 英 谭 光 龙 张 李 富 李 世 柏 刀 瑞 延 罗嘉 福 刘 世 兴 贺 金 明 尹 可 华 杨 前 光 和 克 政 总 策 划 崔 寒 韦 目 录 为香港 回归呕心沥血 ——记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 (1) 身在异邦 ,心向祖国 —— 记钱学森……………………………………… (3) 赤胆忠心为人民 ——记孔繁森……………………………………… (5) 风云外交家 的情怀 —— 记韩叙………………………………………… (8) 义正辞严只为维护 国家 、民族尊严 ——记伍修权…………………………………… (10) 奉 献 一辈子 ——记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陆寅初……………… (12) 同祖 国命运休戚相关 ——记全 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丽韫… (14) 让 中医为人 民造福 ——记军旅名 医高辉远………………………… (17) 为祖 国输送更多高级人才 ——记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 (19) 把青春献给祖 国的园林事业 ——记 园林博士张启翔………………………… (21) 人 民子弟兵 的坚强后盾 —— 记 军嫂 韩 素云……………………………… (24) 改变 不 了的中国心 —— 记 致 公党 中央副主席王宋大……………… (27) 副省长 的农业经 — — 记 民建 中央副主席路 明…………………… (29 ) 筑起绿色 的长城 ——记 林业 部部长徐有芳……………………… (31) 宁死 不届护金库 —— 记 与歹徒作殊死搏斗的刘玲英…………… (33) 白医战士 的楷模 — — 记 人 民的好 医 生 赵 雪 芳 … … … … … … …… (35) 爱 国科 学家 的一面旗帜 — — 记 李 四光 …………………………………… (38 ) 心系残疾儿童 ——记 “特教 ”女博士陈云英…………………… (40) 用文 学之 笔沟通 中国与世界 — — 记 翻 译 家 叶君健 …………………………… (43) 红军博士 的足迹 — — 记 原解放 军军事 医学科 学 院院长 涂 通今 … (46 ) 一篇爱 国诗 —— 记 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48) 赤子之心 —— 记 澳 门 中华商会会长马万祺……………… (51) 从码 头工到发 明家 ——记 “抓斗大王”包起帆……………………… (53) 山水之子 ——记画家周志龙……………………………… (56) 走 出黄土地 ——记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的山村教师王思明 (58) 煤矿工人 的贴心人 ——记北京市 “十杰”共产党员黄祖望………… (60) 三尺柜 台见真情 ——记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爱琴…… (63) 情注黄土地 —— 记 北京高登企业有 限公 司总经理 吕长胜… (65) 辛勤耕耘 ,无私奉献 ——记北京市共产党员 “十杰”马芯兰………… (68) 人生 的价值 ——记全 国政协委员、香港 富华 国际集团董事长 陈丽华…………………………………………… (70) 为 了解 除癫痫病人 的痛苦 ——记青年 中医专家王 富龙…………………… (73) 乐此不疲为哪般 ——记高级工程师刘卫 民……………………… (75) 一个 中国农 民的眼光 ——记北京顺新蜂产 品有 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山 (77) 给人 民留点什么 ——记皮肤病专家卢兰亭……………………… (80) 为祖 国寻找更多的宝藏 ——记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正海…… (82) 生命立起 的丰碑 ——记原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 (82) 一个科学家 的品格 —— 记 理论物理 学家彭桓 武 …………………… (87) 一树琼花照 四海 ——记发明家王莲香…………………………… (90) 架起海峡两岸交流 的桥梁 —— 记 全 国台联 会长 张 克辉 …………………… (92) 建起 中国的国际纬度站 ——记 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 (95) 用两条腿走 出来 的地质学家 ——记科学家程裕淇…………………………… (98) 中国放射化学 的开拓者 —— 记核 专家 肖伦……………………………… (100) 不 同寻常的足迹 ——记核物理学家王承书……………………… (103) 胸 中乾坤大 —— 记 黄乃……………………………………… (106) 斩断伸向人类的 “黑手” ——记第 四军 医大学教授樊代明……………… (108) 扼住地脉 ——记地震预测科学家翁文波………………… (111) 小舟荡 向联合国 —— 记 邮票设计家孙传哲……………………… (114) 为祖 国美好 的未来 ——记物理学家谢希德………………………… (116) 祖 国需要我 ——记微 生物学家汤飞凡……………………… (119) 为 了 中 国的水声学 —— 记 水声 专家汪德昭………………………… (122) 与祖 国共存 —— 记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125) 我 心依然 是 中 国心 —— 记 爱 国青年实业家李晓华………………… (128) 我 的事业在 中国 — — 记 心血 管病 专家朱震 ……………………… (130 ) 功垂 中华 —— 记 新加 坡籍华人陈和景…………………… (132) 一 首奉 献 的歌 —— 记 北航名誉校长沈元……………………… (135) 惟愿祖 国强盛 —— 记 民建 中央副主席万 国权………………… (137) 中 国轴类 零件 轧制技 术 的主要创 史人 —— 记 胡正 寰教授……………………………… (140) 痴 情土地 的农 民儿子 ——记香港 “抽纱大王”翁锦通………………… (142) 弘扬 中华文化的 “笔墨大王” —— 记 香港企业家李志仁……………………… (145) 为 国家谋事 ,不 亦 乐乎 —— 记 归 国华侨郑守仪………………………… (148) 经济 大使 —— 记 全 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 (150) 生命 不 息 ,奋 斗不止 —— 记 地 质学 巨子涂光炽……………………… (153) 一个 中国女孩 的东方梦 ——记林南……………………………………… (156) 乐为青年作嫁衣 ——记编辑张羽………………………………… (159) 笑 的艺术 ——记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 (161) 为读者编更多的精品书 —— 记 编辑季涤尘……………………………… (164) 知青作家报 国情 ——记作家粱晓声………………………………… (167) 为艺术不惜一切 ——记表演艺术家项堃………………………… (170) 抢 占医学前沿阵地 的制高点 ——记 医学教授胡大一………………………… (172) 体育外交家 —— 记 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 (175) 自觉汇入祖 国腾飞的洪流 —— 记 香港新地集 团主席郭炳湘……………… (179) 向命运挑战 —— 记 武警战士许德华………………………… (181) 东方 的骄傲 ——记化学家侯德榜…………………………… (184) 她 的根在中国 ——记作家韩素音……………………………… (187) 开辟烧伤医学 的新天地 —— 记 烧伤专家徐荣祥………………………… (189) 水 电资源 的开拓者 ——记原 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李鹗鼎…………… (191) 愿为祖 国强盛尽力 ——记香港实业家高敬德……………………… (193) 春蚕 到死丝方尽 ——记一等残疾军人张培英…………………… (196) 八千里路 ,情效祖 国 ——记上校李 国安……………………………… (198) 魂系太空 —— 记 中国卫 星 总设计 师闵桂荣 ……………… (201) 圆梦者之歌 ——记弱智幼教工作者孙淑君………………… (203) 科研 结硕果 ,才华献祖 国 ——记青年科学家陈肇雄……………………… (206) 共 和 国的第一位女大使 —— 记 丁雪松 大使 ……………………………… (209) 正大 中国 ——记正大集 团总裁谢 国民…………………… (212) 十 五 的月亮溢深情 ——记歌唱演 员董文华………………………… (215) 与世 纪 同龄 ,与 日月 同辉 ——记文学泰斗夏衍…………………………… (217) 他为 中国作证 ——记新 中国第一位 国际大法官倪征奥……… (220) 他 为农 民写春秋 —— 记 作家 李准 ………………………………… (223) 新时代的活雷锋 ——记朱伯儒…………………………………… (226) 第一个穿越南极的中国人 ——记秦大河…………………………………… (229) 做新 中国主人,为新中国打井 ——记王进喜…………………………………… (231) 为 香 港 回归 呕 心 沥血 ——记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 身为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 的鲁平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 物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会议上,他总是港澳台记者追踪 采访报道的热点,随着 “97”香港回归的临近,他的言行更 是引起世人的关注,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他当作国家关于港澳 政策的代言人。 对于香港的回归,鲁平倾注了自己的满腔心血。在 目前 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中,鲁平是唯一参与了中国政府决定收 回香港主权,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制订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法 ,进行 中英关于香港机场 问题谈判等重大事件全过程 的 人 。自1978年筹组港澳办 以来 ,鲁平就一直在这个 岗位上 呕心沥血 ,辛勤工作 。正因为如此 ,1990年香港特别行政 区基本法 (草案)全部条款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获三分之二 以上票数通过时,鲁平激动得掉了眼泪。他认为那是他一生 中最高兴的事。确实,这部花费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 员4年零8个月辛劳的 “创造性的杰作” (邓小平语),倾注 了草委会秘书长鲁平太多的心血。 鲁平被港澳办的年轻干部称为 “语言天才”。除英语外, 他还学过 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由于经常 和港澳客人交往,鲁平听广东语也没有困难。正因为掌握了 多种语言,鲁平在处理相关事务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1991 年3月,升任港澳办主任后首次访港的鲁平,按 日程安排要 在香港总商会作一次演讲,考虑到听众大都是来 自海外的投 资者 ,鲁平改变 了原来用 中文演讲 的打算 ,直接用英语讲 话 。许多人对那次演讲至今记忆犹新。他不仅用流畅的英语 发表 了长达25分钟 的讲话 ,而且放下讲稿后又用英语对在 座的中外人士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说: “我处理港澳事务已 有 10年 ,对香港产生 了一份特别 的感情 ,我 由衷地希望香 港继续繁荣,因为,香港的繁荣就是中国的繁荣。我以港澳 办主任的名义向各位承诺,我将竭尽所能,创造一个为继续 成功所需的环境,因为,你们的成功等于我们的成功。”电台 直播 了这次演讲 ,成千上万的香港 同胞在家 中、在写字楼 内、在 的士 里 听 到 了鲁 平 的讲 话 和 经 久 不 息 的掌 声 。 鲁平所做的一切,都是缘于对祖国深沉的爱。香港新机 场 的谈判 曾一度陷入僵局,香港同胞,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 对此表示关注 。双方达成共识经过了9个月的努力,鲁平领 导下的中方谈判组在此期间作 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91年6 月30 日晚8时 ,鲁平 同英 国首相 的外交私人顾 问柯立达终 于草签了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暨有关问题的 谅解备忘录》。当双方举起斟满香槟的酒杯时,老资格的外 交家柯立达 由衷地对鲁平说: “我非常钦佩你,你是一位杰出 的国家利益的捍卫者。” 身在 异 邦 ,心 向祖 国 ——记钱学森 1929年 ,18岁的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 中学毕业 后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那时,我国大学 里 的基础理论课的内容比较贫乏,范围比较窄。他想,没有 扎实的基础理论,怎么能在今后从事尖端的科学研究呢?这 样,他决定到国外去学习深造 ! 1934年 ,钱学森 以优异 的成绩考取 了清华大学第二届 留美公费生,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不久转入加州理工 学院学习航空专业。在这里,他成为当时研究航空科学的顶 峰人物,被后人誉为 “超音速飞行之父”的冯 ·卡门教授的弟 子 。在冯 ·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撰写有关高速空气动 力方面的博士论文。 后来,钱学森在卡门的指导下,和几个年轻人一道开始 了火箭 的研究。钱学森从卡门的得意弟子进而成为卡门教授 不可缺少 的合作伙伴 。30年代末到40年代 中,冯 ·卡 门教 授发表 的许多文章都是与钱学森共同署名的。他们共同创造 的著名的 “卡门—钱公式”,成为航空科学史上闪光的一页, 至今 ,这个公式在世界范围的航空技术研究中仍有着重要的 地位 。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级军事科学技术的介入,决定了 后来钱学森返回新中国的艰难 曲折。 1947年2月,经卡 门教授 的举荐 ,36岁的钱学森成为 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这时,他收到了来自祖国的家信,信上说,年迈的父亲 十分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去看一看。 是啊,离开祖国已经12年了,他何尝不想回家看看父 老兄弟们呢 ! 钱学森启程了。载着钱学森的飞机落到了上海龙华机 场,他的好朋友范绪箕来到机场迎接他这个在海外多年的游 国内的情况让钱学森感到失望。他亲眼看到,许多科学 家所处的环境使他们连最基本的科学研究都无法进行。钱学 森感到一阵凄凉。这就是我离开多年,并且每天都魂牵梦绕 的 祖 国 吗 ? 科 学 和 科 学 家 在 这 里 如 此 不 值 钱 吗 ? 终于,他带着遗憾,携妻子离开了祖国。当飞机从祖国 的大地上一跃而起的时候,他的心里默念着:祖国啊,当你 真 正 需 要 我 的 时 候 , 我 会 回 来 的 !我 会 回来 的 ! 钱学森回美国后不久,国内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蒋家 王朝,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一个崭新的 共和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钱学森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 头:新生的中国需要科学家为她工作,早日回国去,为祖国 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然而 ,钱学森没有想到,他回国的道路竟是那样的艰 1950年7月,美 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听说钱学森要回中 国,大吃一惊:钱学森研究的火箭技术是中国最需要的,如 果让他 回去 的话 ,他将会对 中国的科学技术 的发展起重大 的 作用 。不能放他走 !他告诉移 民局 : “要知道 ,钱学森无论在 哪 里 ,他 都抵 得上 5个 师 !我 宁可把这家伙枪 毙 了,也不让 他 离 开 美 国 !”于 是 ,他 们 将钱 学森 无理扣压 了好 几年 。 国 内的著名科 学家 多次联 名致 电联合 国秘书长和美 国总 统 ,提 出抗 议和要求 。国际上许 多主持正义 的人们也都支持 和声援钱学森 。 在 极其 困难 的时刻 ,钱 学森给 北京的全 国人 民代表大会 副委 员长 陈叔通 写信 ,请 求党和人 民政府帮助他早 日回到祖 国 。 1955年 8月 ,周 恩 来 总 理 指 示 在 日内瓦 参 加 中美 两 国 大使 级会谈 的王炳 南 同志 ,在会谈 中一定要提 出钱学森先生 回国的 问题 。在 一轮轮 的谈判 中, 中国代表据理力争 ,终于 迫使美 国政府 同意钱学森离美 回国。 回到祖 国的钱 学森 ,全 身 心地 投入到 国防科学事业 中, 为祖 国科 学技术 的发展做 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受到 了党和 人 民的尊敬和 爱戴 。他 多次得 到党和政府表彰 ,他是当代 中 国知识分子 的榜样 。 赤胆 忠心为人 民 — 记 孔 繁 森 被誉为 “新时期的雷锋”, “’90年代的焦裕禄”, “领导干 部 的楷模 ”的孔 繁森 ,1944年 出生在 山东省聊城地 区的一个 贫苦农民家庭里。1979年和1988年,他奉调两次从山东到 西藏工作 ,历时十载 。1994年11月29 日,担任西藏阿里 地委书记的孔繁林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因车祸 殉职身亡,时年50岁。 高高的雪山为之披孝,长长的江河为之悲呜。孔繁森收 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 咙。他俩叫曲印和贡桑。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 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羊日岗乡 的地震废墟上,失去父母的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哭喊着扑 到他怀里。不久,孔繁森收养了他们。那年,他们分别是 12岁、7岁和5岁。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白天照管他们 的生活,晚上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 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 地洗换床单。节假 日只要有空,他就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 店,给他们买衣物。一天深夜,小曲印突然肚子痛,呻吟声 叫醒了睡梦中的孔繁森,他给曲印吃了药仍止不住痛,就背 上曲印直奔医院,直忙到次日早上,才疲惫不堪地回家。后 来,拉萨市市长格桑顿殊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 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分些钱给生活 困难的藏族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 伙食费也不够交。孔繁森自己吃苦,却不愿让孩子受罪。他 自己经常吃榨菜伴饭,却不让孩子也和他自己一样吃光饭, 钱不够,怎么办?孔副市长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 从孔繁森血管里流出来的,何止是殷红的鲜血啊,那是他对 藏族 同胞 ,对人 民群众 的一腔深挚的爱,沉厚的情啊 ! 孔繁森最喜爱一句名言: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 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这方面,他的 故事是说不完的。 孔繁森早年在 部 队医 院当过兵 ,精通医术 。每次下乡 前 ,他都要买上几百元钱 的药 ,为农牧民治病。一次,有位 70多岁 的藏族 老人肺病 发作 ,浓浓 的痰堵住 了咽喉,生命 垂危 。在没有医疗器械 的情况下,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 亲 口将 老 人 的痰 一 点 一 点 的吸 出来 ,救 了老 人 的命 。 在拉萨 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里有个 叫琼宗 的老 人 ,至今还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 的一双棉鞋。那是一个隆冬 的早晨 ,孔副市长 冒着寒风来到敬老院,发现老人的鞋子破 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 ,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 自己怀 里 。第二天,他又托人给老人送去 了一双新棉鞋。不久,他 又 给 敬 老 院 的 老 人 们 送 去 自 己 的 半 导 体 收 音 机 。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 人。走进一个房间,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溃烂发 炎了,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为老人擦洗涂药,又轻轻地用纱 布包扎好,还把 自己穿的灰色风衣脱下来送给老人。临走时, 他又掏 出身上仅有 的30多块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直 掉 眼泪 , 口中不停地重 复着三个字 “活菩萨 ,活菩萨 !” 孔繁森 曾多次对人这样讲 ,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 想到 自己的父母 ;每当看到藏族 的孩子,就仿佛见到 自己的 儿女 。在拉萨 当副市长期 间,全市56所敬老院的社会福利 院 ,他走访过48所 ,把党和政府 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孤寡老 人和孩子们的心田。 孔繁森同志虽然与我们永别了。然而,他的形象犹如喜马拉 雅 山一样高高矗立 ,他 的精神像那雅鲁藏布江一样滔滔长流 风 云 外 交 家 的情 怀 ——记韩叙 韩叙是新中国40多年外交风云的见证人。无论是做职 业外交官,还是当民间外交主持人,韩叙都满怀着对祖国无 比的热爱,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歌。 1949年10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下 午,他便接受首次外事任务,前往前苏联、美国、德国、荷 兰等国驻北京总领事馆,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声 明书,要求有关国家的外交承认。自此,韩叙开始了40年 的职业外交官生涯。 韩叙一贯以办事有条理,应对敏捷、干净利索见长,深 得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的赞赏,有很多场合,往往 是周总理交待一句话,韩叙就能安排得妥贴周到。越共总书 记胡志明去世后,苏联总理柯西金到河内参加葬礼,于返苏 途中决定在北京的机场作短暂停留,并与周恩来会晤。这是 珍宝岛事件以后的第一次高级会晤。这天夜里,周总理将韩 叙 叫去 ,令其作具体安排 ,结果整个过程 圆满成功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韩叙作为外交部礼宾司 司长,着重于全过程的接待及各项日程的具体安排事宜,为 中美建交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1973年,资深外交家黄镇被委任为首任大使衔驻美联 络处主任 ,韩叙 以大使衔副主任随同赴美。一去6年,他结 交 了许多美国朋友。这期间,他在回国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 的国庆招待会上,认识了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什。布什最惊 讶 的是,韩叙在招待会上,能认识那么多的各界朋友。由于 熟稔对美外交,他继柴泽民、章文晋之后被任命为第三任驻 美大使 。他发挥擅长交际的特点,与美国政界、军界、经济 界、文化界和知名人士广泛联络接触。他认为 “这样可以增 进 了解与友情,有利于推动和发展两国关系,同时也可以从 朋友那儿获得信息,致使情况得到证实。”。美国政界要人尼 克松、卡特、基辛格、舒尔茨、黑格、布热津斯基、斯考克 罗夫特及两院不少议员,都是他的朋友,他可以和好几位美 国政界要人直接通 电话,坦诚交谈。 当年 中美建交后不久,已回美国任职的布什再度访华, 并 由后来任 国务卿的贝克与驻华大使李洁明陪同参观西藏, 尔后 由长江顺流而下,在船上布什谈及决定竞选美国总统, 韩叙成为 中国第一位得此信息的官员。1982年韩叙升任 中 国外交部副部长,布什已是美国副总统,并以此身份访华, 受到韩叙 的热情接待。出使华盛顿后,韩叙每年都邀请布什 及其家人到使馆做客。忙于再度竞选总统的布什于圣诞节偕 夫人、孩子等应邀到中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谈笑风生,气氛 融洽 ,韩叙预祝布什顺利当选,并与之达成君子协议:无论 当选与否,来年圣诞节前再到使馆做客。布什竞选胜利后果 然践约,在就任总统典礼前,首先到中国使馆赴会。主宾之 间,其乐融融。 韩叙在美期 间访 问了美 国的40个州 ,作 了230多次演 讲 ,大大加深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中美两国之间架 起了友谊的桥梁。 1989年8月 ,韩叙卸任驻美大使 ,旋即被任命为 中国 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成了中外民间外交的主持人。韩叙 利用多年 出使西方 ,结交各界朋友多的优势,扩大民间外 交,推动官方外交,打破西方 “制裁”堡垒。当年对外友好协 会 共 接 待 来 自五 大 洲近40个 国家 的各界朋友220多批 , 2300来人 ,派 出各种友好代表 团及文化表演 团、组30余 批 ,访 问了33个 国家 ;在 国内举办纪念 、庆祝 、联欢、展 览等大型活动40余次,会见临时来访外宾2300多人;还与 9个 国家建立 了十几对友好城市,民间外交活动空前活跃。 义 正 辞 严 只 为 维 护 国 家 、民族 尊 严 ——记伍修权 伍修权是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到过前苏联, 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 李德作过翻译,并列席了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 议 。1950年他在联合 国讲坛上 ,作为 中国第一个踏上美国 本土 的外交代表 ,指着邻座帝 国主义头子 的鼻子 ,愤怒控 诉,猛烈抨击,为百余年受够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压的亿万同 胞大出了一 口气,那义正辞严的痛快淋漓劲儿,令多少中华 儿女扬眉吐气 ,兴奋不 已 ! 1950年6月,美 国打着 “联合国军”的旗号,武装侵略 朝 鲜 民主 主 义 人 民共 和 国 , 同年 10月 ,又把 战火烧 到我 国 边 境 ,新生 的人 民共 和 国为此展开 了轰轰烈烈 的抗美援朝 、 保家卫 国运动 。在朝鲜 战争爆 发 的第三天 ,美 国总统杜鲁 门 悍 然命 令美 国第七舰 队开进 我 国台湾海峡 ,借 口 “阻止对 台 湾 的任 何进 攻 ”,武装 侵 略我 国领土 台湾 。同时下令加强驻 菲 律 宾 美 军 ,干 涉 印度 支 那 战争 ,形成对 我 国的军事包 围 圈。与此同时,他们还制造和散布 “台湾地位未定”, “台湾未 来地位 的决定必须 由联合 国考虑 ”等谬论 ,企 图使其侵略行 径 “合法化 ”。这一系列公然干涉我 国内政 、侵犯我 国主权的 行为 ,激 怒 了中国人 民。我 国政府 为此 向美 国连续提 出了严 正抗 议 ,并诉诸 国际舆 论 , 向当年联合 国安理会提交 了 “美 国侵 略 台湾 案 ” 的议 题 ,美 国政府 则进 行反 扑 ,为反诬 中 国,提出了所谓 “中国侵略朝鲜案”的议题。 安 理 会 于 1950年 9月 20 日通 过 决 议 , 同意 我 国政 府 派 出代表 团,出席联合 国大会 和 安理会 ,参加 “美 国侵略台湾 案 ” 的讨 论 ,表 达 中 国政 府 的立场 。当年 11月28 日下午 , 伍修权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长篇演说。 在安理会座席上 ,伍修权 的声音清晰而洪亮 : “我奉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中央人 民政府 之命 ,代表全 中国人 民,来这里控 诉 美 国政府 武装 侵 略 中国领土 台湾 (包括澎湖列岛)的非法 的犯罪行为”。针对美国散布的 “台湾地位未定”, “需由美国” “托 管 ”或 “中立化 ”等谬 论 ,伍修权 引用 1943年 的开罗宣 言 , 1945年 波 茨 坦 公 告 和 1950年 1月 杜 鲁 门 自己关 于 台湾 属 于 中 国 的 言 论 ,对 其 谬 论 予 以驳斥 。美 国代表 奥斯 汀狡 辩 : “美 国未 曾侵略中国的领土 ”。伍修权义正辞严: “好得 很 ,那 么 ,美 国 的第 七 舰 队和 第十三航 空 队跑 到 哪里去 了 呢?莫非是跑到火星上去了?不是的……它们在台湾。” “任 何诡辩、撒谎和捏造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铁一般的事实:美 国武装力量侵略了我国领土台湾。”最后他代表中国政府向安 理会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谴责和制裁美国侵略台湾及干 涉朝鲜的罪行;第二,让美国军队撤出台湾;第三,让美国 和其它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这个两万多字的发言,伍修权讲了近两个小时,各国代 表通过同声翻译听到了发言内容。当时的美国报刊也发表了 不少有关报道和照片 。美 国 《生活》画报上还并列登出4张 伍修权和美国代表奥斯汀在会议上的照片。在这场无硝烟的 战斗中,伍修权这位无畏的勇士,以自己的胆略和气魄,站 在美 国本土上 ,指着美 国当权者 的鼻子 ,面对面地予以痛 斥,毫不留情地坚决斗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 国主义的威风,使全国人民深受鼓舞。 奉 献 一辈 子 ——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陆寅初 粗笨的旧桌、旧椅、旧柜、旧木板床,没有冰箱,没有 录像机,床下放着两纸箱方便面,一箱吃完了,另一箱还剩 下一半……这简陋的一切似乎很难与一位博士生导师、一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联系起来,但它确实是国防科技大 学陆寅初教授的家。 陆寅初是力学教授,为了所钟爱的事业,他全身心地投 入 。80年代第一个大年初一的早晨 ,校 园内爆竹连天,一 片节 日气氛 。同事秦子增请陆寅初一起吃饺子 ,敲开 门一 看 ,台灯还 亮着 ,满桌 的书刊 资料 、NASA报 告 。他知道 陆寅初为完成一篇论文又干了一通宵,便动情地说: “老陆, 你就这样过的年?”老陆说: “不要紧,我的身体好着呢。” 1993年下半年 ,为 了开辟 固体力学新领域 ,陆寅初作 了大量调查研究论证,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将智能引入工 程结构 ,这类结构具有采集、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功能,对航 天航空、船舶、机械、建筑、生物医学工程,都具有广阔的 前景,但在国内尚属空白。他决定率领一批人向这个领域发 起攻势 。11月下旬 ,他完成 了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关于智 能结构研究的立项报告,1994年新年伊始 ,他便昼夜兼程 当开路先锋了。查阅科技文献,复印有关资料,陆寅初忙个 不停 。望着导师那隐含着憔悴的脸色,曾是他学生的年轻教 授杨光松提醒他:这是一场大战役,您重点安排和指挥我们 大家干好了,别把 自己的身体累垮了。陆教授说: “开拓一个 新 领 域 不 容 易 , 大 家 是 得 一 起 拼 搏 一 阵 子 了 。 ” 收获总是与所付 出的劳动成正 比的。从1978年 以来 , 在辛勤汗水 的浇灌下,陆寅初在从事 的断裂科学、损伤力 学,材料本构关系和复合材料力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一 系列重大成果 。他主持完成 的10项重大课题先后获 国防科 工委科技进步奖。其中 “宇肮压力容器断裂研究”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为我国的航空航天界制定宇航压力容器断裂控制规 范打下了基础 ,1987年获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 指导学生周建平教授主持完成的 “复合固体推进剂老化本构 关系和固体发动机应力分析方法研究”,申报国防科工委科 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研究生开展的 “含化学反应的粘弹性 损伤本构关系 ”研究,在 1992年 的鉴定会上 ,被专家誉为 “在理论上属国际首创”,开辟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天地。他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 中40多篇在 国际学术会议上 交流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每 四年召开一次,被称为 “力学界的奥运会”,陆教授1988年应邀在法国参加第17届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入选交流了 《蠕变损伤条件下的 裂纹端部场》、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微裂纹损伤理论》两篇论 文,令国外同行权威人士刮 目相看。 1994年元月 19 日晚7时,人们推开陆寅初 的房 门,被 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倒在写字台前,中文、英文资料散放 在桌上、床上,微机尚未切断电源,钢笔帽来不及拧上,手 表还在 “嘀嗒嘀嗒”响,因心脏病突发,陆寅初教授没有留下 一句遗言就走了。这年,他58岁。 同祖国命运休戚相关 — — 记 全 国人 大 华 侨 委 员会 副 主 任 委 员林 丽韫 现为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林丽韫,有着非 同寻 常 的 人 生 经 历 ,但 却 与 祖 国 的命 运 休 戚 相 关 。 1933年林丽韫 出生在台湾省台中靠近海边的清水。3岁 时,因地震她父亲林水永带领全家迁到台北。1940年,上 小学二年级的林丽韫又随做贸易的父亲远离故土到日本的神 户安了家。由于当时台湾处于日本的统治下,所以林丽韫只 能和其他台湾同胞一道接受 日文教育。1945年 日本战败, 台湾岛光复祖国,在家里一贯以民族主义思想教育子女的父 亲将林丽韫兄妹送进了企日本最好的华侨学校——神户中华 同文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原来只懂闽南话和 日本话的 林丽韫才有了掌握中文的机会,才有了深刻了解伟大祖国历 史的可能。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独特经历,再加上她的聪颖和 努 力 , 才 为 她 日 后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基 础 。 1952年7月,高中毕业后留神户母校任教才几个月, 年仅19岁的林丽韫,满怀着爱国青年要为祖国的繁荣、昌 盛贡献力量的信念,毅然告别了师友、亲人,只身乘坐英国 货轮,取道香港,经深圳,赴北京,终于圆了海外游子回到 母亲怀抱中的梦。19岁的年龄毕竟太小,有关方面安排她 继续上学,于是住宿于留学生招待所的林丽韫便啃了一个礼 拜高中三年级的课本。她填写的志愿是北大、南开大学、武 汉大学,专业则都是填的生物系。风华正茂的林丽韫想搞农 作物改良,为众多同胞的吃饭问题尽一份力。功夫不负有心 人,她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北大。 1953年暑假,身为神户华侨总会副会长的林水永作为 华侨代表护送烈士骨灰到天津,父女俩终于迎来了在新中国 怀抱里重逢的日子。以何香凝为主任,廖承志为副主任的华 侨委员会这才知道有一个精通 日文和闽南话的林丽韫,自 此,她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台湾在 日本 的华侨大量回国,急需林丽韫这样的人才,她被华侨委员会 借调到天津搞归侨的接待工作两月余,后奉调中联部开始了 长达20多年的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工作。 仅开始了一年的大学学业中断了,但生活又给她全新的 视野,在中联部的工作使她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她频繁参 加各种接待班子,还经常参与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对外友 协、中日友协、贸促会等部门的外事活动。林丽韫接待过曾 任 日本首相的石桥湛山及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等 许多 日本政界要人,但更多的是接待日本普通的百姓,接待 日本各党派代表团、妇女代表团、文化代表团,并多次到日 本 参 加 和平运动 , 以防止原子弹和氢弹 的悲剧重演 。 更值得让人羡慕的是,林丽韫在中联部工作的20年间 里,非常荣幸的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 小平、彭真、陈毅、郭沫若、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 过翻译 。1972年作为主要翻译,参加了中日建交谈判,为 中日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联部里,她先任干事,后 任副局长、局长,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 1978年,林丽韫以台湾妇女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 了第 四次全国妇代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至今。1981 年5月,她带职到当时的廓坊地委任副书记,1991年又奉 调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开始关注所有海外 侨胞及归侨的工作。 林丽韫社会工作很多,她连任四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中共第十至十四届中央委员,还兼任了20年中华体育总会 副主席的职务,此外,她还兼任台联的顾问、海峡两岸关系 协会的顾问,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的常务理事。繁重的 工作压得人喘不过气,但林丽韫竭尽所能,她只有一个心 愿:愿得此身常报国。 让 中医为 人 民造 福 ——记军旅名医高辉远 高辉远教授历任 中华全 国中医学会副会长 、常务理事 ;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 、副秘书长 ;国家卫生部科 学委 员会委员;中国人 民解放军全军 中医学会副会长 ;中华 全 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他为他 的新著 《医 门新 录 》 出版而感到欣慰 ,经常赠送给他相识和不相识 的国内外 医学 爱好者 ,为传 播祖 国古老 的 中医学不遗余 力 ,尽其所 高辉远 教授 1922年 出生于湖 北省一个 中医名家 ,他 18 岁立 志学医,一边 向父辈学习,取医道之长 ;一边个性鲜 明 地 走 自己的路 ,在疾病诊治上别 出心裁 ,方法独到,很快 引 起 了人 们 注 视 。 1954年 , 因在 北 京 中医进 修 学 校 成 绩优 异 ,成为 中国中医研 究 院筹建者之一 。后 留院工作 ,任 高 干 、外 宾特诊室副主任 ,开始负责中央首长 、民主人士和 国 际友人 的 中医保健 医疗 工作 。1958年 ,周 恩来 总理将他选 为保健 医生蒲辅周 先生 的助手 。追 随蒲 先生 17年 ,高辉远 潜 心领 悟 ,尽得真传 。在 中医 内科 、儿科 、妇科 、老年病等 各科疾病诊治上 ,创立 了一套完整 的独特风格 。高辉远继承 并发展 了中医 “立法要严、用法要活”、 “药必对症、用必适 量 ”的原则,独辟蹊径,及其所难。在儿科疾病、肿瘤病、 血液病等疑难重症的诊治上皆自成一家,颇有建树。对老年 危重病 的抢救 ,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 “温阳、扶 正、祛邪”的治疗方法,形成了 “辨证为准、方法慎审、选方 精当、用药轻灵”的用药特点,受到周恩来、邓颖超、聂荣 臻、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扬。 高辉远教授是周总理的专职中医保健医生,同时也为中 央其他领 导做保健工作 。1984年2月,叶剑英元帅重病垂 危 ,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选用极为困难,高教授和医疗组 其他成员都苦于无 良策以对。经过再三考虑,高教授坚持从 中医宝库 中寻求办法。他翻阅了大量中医资料,反复查看叶 帅 的病历和病情,细心诊断,拟定了中医食疗法和急扶正气 为主 的治疗方法。施治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医学界专家 莫不叹为观止,他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高辉远对已故的周 总理怀着无 比深厚的敬仰之情。周总理重病期间,他精心治 疗,日夜守护,临终时,悲痛万分。 高辉远为人朴实善 良,他对待病人不分职务高低都一视 同仁 。行医生涯中,利用门诊和函诊等方式,治过的病人不 计其数 。在 305医院时 ,他每周半天 门诊为给普通患者看 病 ,他坚持不挂专家号。福建一位黄姓女士患有严重的神经 衰弱症 ,来信向他求治,高教授根据患者所述病况,开去了 药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函诊,患者恢复了健康。后来,他们 书信往来 ,但30年 间,他们从未见面 ,直到黄女士送孩子 到北京上大学,才见到她终 日感恩敬重的良医。此时的高大 夫 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见到被 自己治愈的患者,喜悦之 情溢于言表。 邓颖超大姐在给他的新著 《医门新录》一书的序中称赞 他 的工作是 “卓有成效 ”的。1990年 12月16 日,中医学会 老年医学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医学会,为高辉远教 授举行 “从医50周年座谈会 ”,中央领导人、中医界名流 100多人 出席会议 ,高先生获此殊荣是党和人民对他传播古 老 中 医 学 、 医 术 精 湛 、 医 德 高 尚 的 充 分 肯 定 ! 为祖 国输 送 更 多高级 人 才 ——记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 要在校园之外见到他,你绝对想不到他就是 曾任清华大 学校长的高景德教授,高景德先生现在还担任着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 际电气与 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级会员 (国内只有7人)等诸多 1951年 ,29岁的高景德作为新 中国选派 的第一批留苏 学生到列宁格勒工学院读研究生。他的苏联导师马上发现了 这个中国学生的潜力,为他破了个例,从研究生毕业直接 申 请博士学位,跳过副博士学位。高景德不负师望,一步通过 了技术科学博士的学位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在苏联获得博 士学位的人。 1956年 ,高景德 回国,担任清华大学 电机系教授。当 时,清华设立科研处,他又 “双肩挑”,成为第一任科研处处 长 。那时机构精干,科研处担负着现在科研、生产、培养研 究生、设备实验室等几个处的工作。清华正好开始培养 “副 博士研究生”计划,高景德主持这一工作,可惜 “反右”使这 一计划 几乎告吹。1960年 ,形势一许可 ,高景德又主持恢 复了研究生制度 ,而且扩大规模 ,每年招生100人。第一批 研究生 中,他直接指导的电机系学生卢强,现在已是电机系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了。这一制度为建设中的祖国培养了 很多英才 !文革之后,高景德第三次领导了研究生制度的建 立 ,并亲 自指导研究生 。80年代 以来 ,他 已培养 了20名博 士 、25名硕士,他 的第一批研究生倪 以信 ,成为我 国第一 位工学女博士,现在也已是博士生导师。 “文革 ”后 ,清华大学许多爱国教师怀着弥补10年损失 的的迫切心情 ,急于扩大学校规模,要多招本科生。高景德 则提 出:为 了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著名 大学的差距 ,为 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 人才 ,作为清华这样一所全国重点中之重点的高校,应大力 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这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先 生认为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水平和规模,实际反映 着学校水平 的高低。因为博士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如果在科研上没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要培养出合格的博士 生是绝对不可能的。研究生培养是教学、科研工作 的结合 点 。 因 此 , 博 士 生 培 养 能 推 进 学 校 各 方 面 工 作 。 上任第一年 ,高景德主持制订了研究生培养规划,提出 到 1990年 时每年要招 收800名硕士生 、200名博士生 ,在 校研 究生人数达到3000名 。根据当时的办学条件 ,许多人 怀疑这一 目标能否达到 。然而 ,1987年 ,高教授在 自己的 任期 内就提前实现 了这一规划 ,1994年6月,清华大学研 究生院隆重庆祝成立 10周年之时,当清华 的博士水平已接 近世界著名高校,而硕士水平比国外还高时,人们回想当年 高教授的决策,禁不住感叹他的高瞻远瞩。为国家培养了急 需的高级人才,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1988年 ,高教授卸任 ,但他却没有 闲下来 ,他还担任 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科学 院主席团委员等职。高教授每天东奔西跑,原来是清华 “专 用”,现在倒成了 “公用”了,高教授依然关心着清华,许多 毕业生留校时,总爱请 自己崇敬的师长题词,高先生每每欣 然允诺。这是他的一段赠言: “从人民的需要和国情出发,努 力创新,认真勤奋,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力争给国家做出贡 献。”言如其人,朴实无华,这不仅是高景德教授对后生们的 殷 殷 嘱 托 , 也 是 他 自 己 几 十 年 为 国 奉 献 的 写 照 。 把 青 春 献 给 祖 国 的 园林 事 业 ——记园林博士张启翔 他的青春如同他的事业,既是默默无闻,又是绚丽多彩 的,他悄然装点着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 境 ,1991年 ,张启翔成 了我 国第一位 园林博士,1994年, 他又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园林博士生导师。 张启翔大学毕业后考取了花卉学硕士研究生,选中了梅 花抗寒育种 的研究方 向,也定了 自己青春 的坐标 。从古至 今 ,国人哪个不爱梅花,留下了多少脍炙人 口的诗句,梅花 在 国人心中已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美好形象和高尚品质的 化 身 ,但几百年来 ,人们把梅花 引种到北方 的尝试都失败 了,因为梅花抗寒能力太差 了,为 了解决这个 问题 ,60年 代有人尝试进行梅花品种和少数种间杂交,但被 “文革”毁之 一炬 。初 出茅庐的张启翔要试一试,他要让美丽的梅花在北 方落户,装点祖国江山处处。 张启翔的设想是利用抗寒性强的树种与梅花远缘杂交, 培育出抗寒性强的梅花新品种。他知道,梅花不像一般的花 卉 ,生长周期长,杂交育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到新品种诞 生之时, 自己如花的青春或许早已流逝,但他还是要努力去 做 。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开过首都应届毕业生大会,张启翔就 雇 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拉上七八捆杂交用的山桃、山杏、榆 叶梅枝条往北京站跑,登上了开往武昌的列车。武汉东湖中 冷寂荒凉 的磨 山,20亩梅 园中一幢破 旧的红砖房 ,就是这 位年轻攻关者的住所。大年初一,工人们都回家过年了,本 来就荒凉 的磨山显得更加冷清,张启翔也想回家,家就在长 江对岸 ,坐汽车只要7个多小时,但他不能走,因为这时正 是梅花 的花期,一连几个春节,张启翔都是在磨山与梅花相 伴度过 的,他青春 的花期也绽放在这荒凉 的磨 山上 。5000 朵花授 了粉 ,绽 出了100多个果 ,长成 了20多棵筷子粗 的 苗子 。用新方法处理柱头,结果实率成倍增加。他应邀在波 兰召开 的第三届国际植物激素应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的 论文 。用胚培养的办法,培养出了试管苗,提高了成苗率。 张启翔应邀参加国际梅花学术研讨会,向梅花研究的权威们 介 绍 了 自己的研 究成 果 。1991年 ,张启翔成为我 国第一个 园林博士 ,所有 的论文都是一个方 向:力克南梅北移难关 。 10年 青 春 ,张 启翔精 心培 育 出的5个梅花抗寒新 品种 已经能够成功地在北京、辽宁、内蒙古、甘肃过冬 。但张启 翔依然 没有停 下 自己的脚 步 ,他 带领 一位研 究生又继续努 力 ,开始 了抗寒性强的梅花 品种香化 的研究。他不能停步 , 园林植物抗寒性研究领域还非常广 阔,张启翔又开辟 了 “树 木细胞过冷水低 温放 热与冻 害机 理研 究 ”这个 国 内崭新课 题 ,张启翔在 国内首次发表 了有关论文 ,获得北京市首届青 年科技优 秀论文奖 ,他还 完成 了 “北京地 区园林植物抗寒 性”、 “樱花不同品种抗寒性研究”等,取得了一项项重要的研 究成果。 早在 1936年 ,法 国人就在 西藏 发现 了大花黄牡丹 ,这 是外国人常常提起的 “花仙子”。但 《中国植物志》、 《西藏植 物志》上却没有记载 。张启翔搭汽车 ,翻越雪山,泥石流 阻 挡 了道路 ,他就跳下车 ,踏着没过膝盖 的冰雪,在义贡藏布 江北岸 的山坡上 ,在 中国人 中第一个找到 了大花黄牡丹 ,在 这次西藏之行 中,他还找到 了中国最大 的天然梅枝 ,为 《中 国梅花品种图志》专著写了珍贵的一页。 正当张启翔 的事业如 日中天之时,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 院院长 的担子又压在 了他肩上 ,这是我 国唯一 的一所 园林学 院,多少双希望 的眼睛在关注他啊 !培养 、造就大批花卉人 才 的使命感 、责任感激励着这位年轻 的教授 ,他 一面抓教 学 、抓科研 、抓创 收 ,处理量 日常事务工作 ,一面带硕士 生 、 博 士 生 , 一 面 继 续 搞 科 研 项 目, 时 间 更 加 宝 贵 。 38岁 ,张启翔 已经不年轻 了, 回首逝 去 的岁月 ,他从 不后悔,他把 自己的如花的青春和花的事业都奉献给了祖国 人 民 子 弟 兵 的 坚 强 后 盾 ——记军嫂韩素云 人 民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日夜守护着祖国的安全,他 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在他们的身后,有多少为之默默奉 献、忍受艰辛苦涩的 “另一半”啊 !现任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 队教 员倪 效武 的妻子韩素云就是他们 中间的优秀代表 。 1983年,韩素云和倪效武订了亲,冬天,倪效武就应征 入伍 了。倪家祖孙三辈九 口人 ,80岁的奶奶双 目失 明,爹 娘长年患病,老大在离家很远的煤矿干活,嫂子因几次流产 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老三从小落下眼疾,视力微弱到近乎 零 ,另外两个小妹妹还在读小学,倪效武一走,全家就失去 了唯一的壮劳力。那年麦收前,倪效武的母亲冯云英突然病 倒 了,倪家陷入 困境 中。韩素云听到消息后 ,马上从15里 外的娘家赶到倪家,看到一家老小弱的弱,病的病,韩素云 二话没说 ,立 即找来车把效武娘抱上车 ,拉着就直奔60里 外的医院。在老人住院的日子里,韩素云 日夜守候,白天服 待老人 ,夜里就在病房打地铺。韩素云用 自己带的那几十元 钱勉强支付医药费和伙食费。为了省钱,她 自己从不在医院 买饭 ,而是两三天 回家一趟 ,蒸 了干粮再赶回医院,2分钱 一杯 的开水她也舍不得喝,常常是喝凉水下干粮。素云心里 有种朴素的感觉:她不能让效武人在边关,心却不踏实。效 武在守卫着祖国的边防,哪能让他分心?就这样,这位没过 门的媳妇就里里外外忙开了。在农村,这是很招人闲话的, 农村 的旧规矩很重,没过门的媳妇是不能长住在婆家的,素 云说服 了 自己的娘和家人 ,挑起 了这个 困窘不堪 的家庭重 播种 、施肥 、浇水、打药 ,12亩责任 田,韩素云从东 头走到西头,又从西头干到东头,样样农活她都拿得起放得 下 。每天早上韩素云下地前,都煮3碗稠蛋汤,亲手端到三 位老人面前;奶奶卧病在床,常常要换屎尿片子,素云进 门 就把这些脏衣服从效武娘手中接下来。倪效武家原先住的是 土坯房,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至今东屋还有一根大梁 断着 。韩素云决定为效武家盖房,她从娘家拿来些钱,邻居 借给她4000块砖 ,村里又支援 了1万块砖 ,乡亲们你帮一 把手 ,我搭一把手,两间红砖新瓦房还真就盖成了。倪家三 位老人看着新房都哭了,说什么也不肯住进去,一定要把它 给素云作新房。最后,还是被素云让给三弟作了新房,素云 自己却搬到 同村 的姨家去住 ,家具、被褥一样都没带走。 1988年 ,倪效武提 了干 ,回家与韩素云成 了家 。三个儿子 都结了婚,该分家了。分家时,韩素云要了最远也是最薄的 一块地,一张缺腿的床,两只水泥缸。分家后,十来亩地她 照样一起干活 。89年春天,奶奶病故,效武娘坚持要打电 报把效武叫回来,可是当时倪效武正在参加部队演习,韩素 云苦苦哀求不要让效武分心。有7个月身孕的她,给婆婆跪 了下来,韩素云说: “咱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 小也是大事。”在这样一个信念支配下,她愿意为丈夫承担一 切 的 一 切 , 像 丈 夫 守 卫 祖 国一 样 守 护 着 这 个 家 庭 。 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韩素云经常感到大 腿根锥刺般疼痛,两条腿不听使唤,开始她没在意,以为是 太累了,可是疼痛却一天天加重。韩素云常常在夜里疼醒, 可在别人面前她却装得没事儿一样继续干活,只是暗地里偷 偷地用止痛片 。她这几年吃了一百多瓶止痛片,后来没有钱 买药 了,只好 向村医赊帐。凡年间,她单是欠的医药费就有 1200多元 ,有时在地里干活时疼痛难忍,又没有人 ,韩素 云就干吞止痛片。效武的妹妹实在看不下去了,偷偷写信告 诉 了哥哥 。这期间,倪效武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 员 ,排长标兵 ,15次受嘉奖 ,并荣立二等功,带出了四个 先进排 ……接到妹妹 的信 ,这个 山东汉子落泪 了,在此之 前,他接到的是一封封平安家信,一直不知道素云已经病成 这样 ! 韩素云患的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称做 “不死的癌 症 ”。可想而知,治疗极难,痛苦不堪。这双腿支撑了一个 上尉军 官的四代 同堂 ,现在不行 了,坍塌 的不仅是她一个 人 。倪效武陪着妻子辗转各省各医院,背了几千元债,仍然 医治无望,他心痛啊 ! 战友们知道了,都落泪了,军嫂牵动了万人的心,一双 双援助之手伸 出来,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无偿为她治 疗 , 经 过 11个 月 的精 心 治 疗 ,韩 素 云 又 站 起 来 了 。 韩素云的事迹在全国迅速传开,中央领导同志也亲切接 见 了韩素云,她的家乡山东省汶上县也因此而流传了一句新 民 谣 : “汶 上 县 ,有 三 宝 :佛 牙 、 棉 花 和 军 嫂 。 ” 好军嫂韩素云无愧于军功章的另一半。 改 变 不 了的 中国心 ——记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王宋大 王宋大 的故事是一个归侨数十年历经坎坷 的故事 。一个 立志报 国的知识分子 的故事 ,一个 中华儿女平凡而真实的故 王宋大 的命运 与共和 国的命运 紧紧相连 。他 出生在泰 国,但 从 小他就 知道 自己的根在 中国。1946年 ,抗 日战争 刚胜利不久 ,王宋大便告别 了父母 ,同哥哥一道 回到祖 国。 青少年时代 的王宋大立志当一名工程师 ,为祖 国的建设贡献 力量 。他屡次拒绝父亲让他 回泰 国的要求 ,考入 了浙江大学 机 电系 。三年 自然 灾害 时期 ,父亲从报 纸上得 知 了一些情 况 ,又来信力劝 ,并提 出如不愿 回泰 国,可 以转到澳 门或香 港 ,或者送他到 日本去留学 。王宋大感谢父母对 自己的一片 关怀情意,然而他更热爱 自己的祖 国,他坚定地认为 :无论 发生什么 困难 ,祖 国都是永生 的。他不仅要 留在祖 国完成学 业,而且更坚定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 1962年 ,王宋大大学毕业 后分 到一机 部湘潭 电机厂设 计科 当技术 员 。踌躇满 志 的王宋大本 想大干 一番 ,但 因有 “海外关系”,在那 “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的岁月里自然成 为不受信任 的人 ,他被 下放 到铸造 车 间当翻砂 工人 。可王 宋大不叹息不后悔 。母亲病危 ,父亲来信让他回泰国去看望 母亲,继承产业。领导就此事征询王宋大意见,王宋大说: “我 是祖 国培养 出来 的大学生 ,我要把学来 的知识献给祖国”。 就这样,王宋大依然留在了国内。 伴随着 “文革 ”的结束 ,王宋大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1979年 ,他参加设计 的矿 山 电铲挖掘机试制成功,填补 了 我 国矿 山机械 的一个 空 白。1980年 ,一机部组织工程技术 人员出国考察 ,王宋大也在其 中。他感谢组织给了他学习的 机会 ,回国后仅用 11个 月 的时 间,就和 同事们 自行设计和 制造了我国第一台12立方米大型电铲。 1983年 ,王 宋 大 出任 湘 潭 市副市长 ,主管工业和科 技 。王宋大深感党和人 民的高度信任 ,埋头苦干,致力于湘 潭 市 的经济腾 飞 ,六年里使湘潭 市 的工业产值每年 以10% 的速度递增 。1988年换届选举 时 ,王宋大再次当选 ,在分 管工业和科技 的同时,又兼管交通 、外经、外贸、侨务。权 力大 了,责任重 了,王宋大时刻提醒 自己注意公正廉洁,从 一开始他就为 自己立下三条规章:一、秉公办事,不违法乱 纪,不 以权谋私 ;二、不脱离群众 ;三 、不脱离实际。他 曾 为一个家境 困难 的失足青年安排工作 ,严格监督和耐心教 育 ,使那个 失足青年浪子 回头 ,成为一个 自食其力的好工 1988年 ,王宋大被推选为 中国致公党 中央副主席兼秘 书长 ,从此 ,王宋大便告别湘潭 ,举家迁往北京。而他当副 市长时立下的 “约法三章”也随之带到了北京。1989年底, 王宋大当选为七届全 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副主 席 。1993年 ,王宋大 当选为全 国人大常委 ,兼任人大常委 会副秘书长 。 从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从主管市政府部门工作到从事 党务 ,尔后再到全 国人大工作,王宋大经历了不小的转变, 但 时 事 沧 桑 中 唯 一 不 变 的 就 是 他 那 颗 中 国 心 。 副 省 长 的农 业 经 ——记 民建 中央副主席路明 1978年 , 已近 不惑之年 的路 明,考入西北农学院成为 一名大龄研究生 。他 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但 由于 工作 的需要 ,身为甘肃省农科 院副院长 的路 明,在 1984年 底一下子便成为甘肃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开始了新领域的 在世人眼里 ,甘肃省是一个既神秘又荒凉的地方。丝绸 之路,驼铃声声令人遐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野云万里无 城廓 ”,则使人平添凄凉 。甘肃东西狭长,是半湿润、半干 旱 向荒漠过渡 的地 区, 自古 以来,就不是中国的产粮地。路 明上 任 时 ,全 省 农 业人 口年 收入在 200元 以上 的有650万 人 ,如果按年收入400元 以下为贫 困的标准来衡量 ,那甘肃 全省农业人 口几乎全部处在贫 困当中,在这样一个省份带领 人 民奔 小康 ,绝非轻而 易举就能实现 的,需要 的是实实在 在、艰苦卓绝的努力。 1985年夏 天 ,上任不到一年 的路 明到平凉地 区检查工 作,群众热气腾腾大修梯 田的景象使他深受启发。他认为搞 建设必须从本省的实际出发,特别是群众的创造应该大力支 持,于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后,他在泾川县召开了梯田建 设经验介绍会,向全省推广依靠集体力量,集中劳力,集中 时 间抓农 田基本建设的作法 。1990年当中央的1号文件提 出在全国大搞农 田基本建设时,甘肃已经走在全国的前面, 并得到了实际利益。 “从实际出发,群众有经验时总结经验推广,群众没有 经验时依靠专家搞科研,成功后再推广。”这是路明当十几年 副省长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农业离不开水,而甘肃 又是个缺水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仅300毫升,群众吃水都 是大难题,谈何发展农业?几年前省水利厅的专家到澳大利 亚考察,看到那里屋面积水,很受启发。路明听汇报后认为 可行,便着手组织专家开始试验。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专 家们发现在水泥瓦上5毫米降水即可形成径流,而且水泥供 应充分,群众完全可以承受,具有可行性。他们在试验区每 户铺 100平方米 的水泥屋面、地面来积水,一年能积水30 吨。此法推广后,不少地方用积储的水浇果树,发展庭院经 济和大棚蔬菜,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现在屋面积水在甘肃已 经有2万多户 。在路明与其他几位省长相互支持和默契配合 下,甘肃农业得到了稳定发展 ,特别是粮食生产,经过10 年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缺粮的状况,现在甘肃存粮 已超过需要量 的一倍多,手里有粮 ,心里不慌,路明在任 10年,这是他最感欣慰的事。 1992年路 明当选为 中国民主建 国会 中央副主席,他又 把眼光投 向整个 中国的农业状况 。1993年 ,他撰写了关于 如何发展我 国农业的建议,以民建中央的名义提交中共中 央 。文 中他根据大量的实践体会和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经 验,有力地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 位,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一定要特别重视。 江泽 民总书记看完此建议后亲笔批示 :写得很有份量 。 现在,路明已经离开了甘肃,调到民建中央当专职副主 席 。十几年来 ,路 明虽然当官,但他一直没忘记他 的专 业,——小麦遗传育种,只要有空,他就要到试验点去转一 转 。他筛选 出的 “陇春8139”号春小麦已经有了明显的成 效,他这一辈子是离不开他的农业经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100个》.pdf”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人物,女性,中国当代,录音师,导游,张欣,潘石屹,女性人物,当代女性,企业,家庭,录音,日本,泰康人寿,目的,经济,黄金,首级,展览,活动,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李昕晢,策展人,首届中国,唐昕,江梅,中共党员,艺术总监

2020-06-11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人物,女性,中国当代,录音师,导游,张欣,潘石屹,女性人物,当代女性,企业,家庭,录音,日本,泰康人寿,目的,经济,黄金,首级,展览,活动,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李昕晢,策展人,首届中国,唐昕,江梅,中共党员,艺术总监

2020-06-20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当代杰出女性?中国今世杰出女性人物 当代爱国杰出人物故事

中国,人物,女性,中国当代,录音师,导游,张欣,潘石屹,女性人物,当代女性,企业,家庭,录音,日本,泰康人寿,目的,经济,黄金,首级,展览,活动,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李昕晢,策展人,首届中国,唐昕,江梅,中共党员,艺术总监

2017-02-02

当代中国杰出人物的爱国故事 105字左右

当代中国杰出人物的爱国故事 105字左右

华罗庚,杨靖宇,詹天佑,祖国,台湾,数学家,日军,美国,终身教授,侵略者,杰出人物,故事,精神,荷兰,字左右,京张铁路,伊里诺,郑成功,为人民服务,和发

2010-08-04